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四節 下肢關節脫位第 5 頁
二、小兒髖關節半脫位
本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小兒髖關節損傷。5歲以下幼兒,股骨頭發育死尚不健全,關節囊也比較松弛。所以,易在互相打鬧時跌撲、急跑時摔倒猛力扭轉髖關節,或自高處往下跳單足著地而致傷。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有明顯外傷史,多見于學齡前男性兒童。
2.傷側髖關節腫脹、疼痛,可沿大腿內側向膝部放散。
3.傷側髖關節處于外展、外旋、屈曲位,走路多以足尖著地、跛行;髖關節伸直受限制,臥床休息無任何癥狀。
4.檢查 傷兒仰臥位,被動屈膝屈髖時,疼痛顯著,髖關節可觸及股骨頭位置不正常,或在大轉子內下方觸及筋肉異常,有皺褶,或沿大腿縱軸方向觸及條索狀韌帶剝離,壓痛明顯。
5.X線檢查 常可顯示股骨頭位置不正。
【手法治療】
牽引過屈提旋法 傷兒取仰臥位,助手用雙手分別插入傷兒兩腋下。術者立于傷側,雙手呈前后位握住傷肢小腿部,與助手作對抗牽引。繼之,強屈髖、膝關節至最大限度,而后將髖膝關節放于九十度屈曲位向上提牽,在牽引下外旋、外展、伸直髖關節,半脫位即可整復,癥狀消失,行走如帶。
若系髖關節周圍筋肉不正,應加用“旋髖理筋舒順法”處理。手法操作如下:
傷兒仰臥位。術者立于傷側,將傷肢小腿夾于腋下,一手托住國窩部下方,屈伸、環轉髖關節;同時,另手食、中指觸摸股骨大轉子及關節囊,借髖關節內收內旋、外展、外旋之力,可在轉子窩處觸及筋肉不正或有皺褶。摸清楚后按原位推正,再由近端向遠端按壓3到5遍,癥狀多立即消失,行走如常。
【注意事項】
1.手法治療后,應囑傷兒3日內不要強力活動髖關節。
2.若病程較長,觸診無陽性發現者,應作X線檢查,以排除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多見于6到8歲兒童)、髖關節結核、化膿性髖關節炎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