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二節 上肢關節脫位第 6 頁
(2)牽引推拉屈肘法 病人端坐靠背椅子,前臂平伸,掌心向上;一助手立于傷側后方,雙手握其上臂固定。術者立于傷側前方,用一手從傷肢外側握住肘部,拇指頂住肱骨下之滑車,食、中二指扣住尺骨鷹嘴,配合牽引做推拉動作;另手反掌(拇指在背側,多指在掌側)握住傷肢腕部,沿前臂縱軸與助手作對抗牽引,待肘關節松動時,握肘之手拇指用力向后上方推壓肱骨下端,食中二指用力向下拉尺骨鷹嘴突,同時握腕之手將肘關節屈曲,后脫位即可整復。
(3)仰臥撥伸屈肘法 病人仰臥于硬板床上,傷肢上臂靠床邊緣。術者立于傷側,用一手五指分別捏住肱骨內、外上髁固定,另手握傷肢腕部背側,在脫位后的屈肘位作對抗牽引,先整復側方移位,然后在牽引下逐步屈曲肘關節,后脫位即可整復。此手法適用于術者手力較大,或身體瘦弱的病人。
(4)三人撥伸屈肘法 多適用于體質強壯的病人,以后脫位伴有向橈側移位為例。病人正坐于靠背椅上,一助手固定于傷肢上臂,另一助手握其前臂遠端,在前臂外旋姿勢下作對抗撥伸動作。術者立于傷側,一手固定前臂上端橈側,另手固定肱骨下端尺側,先坐擠壓動作以糾正側方移位;繼之,在撥伸姿勢下,術者雙手改握肘部,雙拇指推頂彼骨鷹嘴突向前,余指按壓肱骨下端向后,同時令握腕之助手緩緩屈曲肘關節,后脫位即可整復。
以上四種方法,均可整復肘關節脫位,臨證時應因人、因癥選用。肘關節前脫位時,采用下列手法整復。
(5)撥伸推拉復位法 病人取坐位,置肘關節極度屈曲位進行。兩個助手分別握住上臂近段與前臂遠端,做對抗撥伸動作。術者立于傷側,用一手向前牽拉上臂下端,另手向后推壓尺橈骨近端,前脫位即可整復。術后,將傷肢固定于屈肘一百五十度位2到3周。
【注意事項】
1.選擇以上手法,將脫位整復后,即應順正肘部筋肉,疏通傷肢;屈肘九十度(后脫位),用小三角巾把前臂懸吊于胸前固定1到2周。嚴重脫位,手法整復后,功能位石膏固定3周,以利于關節囊的修復,無條件者應轉骨科處理。
2.固定解除后,主動練習肘關節屈曲、伸展及前臂旋轉活動,但嚴禁重力按摩或暴力的被動活動,以防止骨膜下血腫演變為骨化性肌炎,在功能鍛煉的同時,可配合用熱醋或中藥熏洗傷處至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