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下焦篇第 18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24:34 

75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乾嘔腹痛, 急後重,積下不爽,加減瀉心湯主之。
此亦噤口痢之實證,而偏於濕熱太重者也。
脈細數,濕熱著 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
故以瀉心去守中之品,而補以運之,辛以開之,苦以降之。
加銀花之敗熱毒,查炭之克血積,木香之通氣積,白芍以收陰氣,更能於土中撥木也。
”加減瀉心湯方苦辛寒法。川連、黃苓、乾姜、銀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76噤口痢嘔惡不饑,積少痛緩,形衰脈弦,舌白不渴,加味叁苓白術散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虛多治中焦之法也。
積少痛緩則知邪少,舌白者無熱,形衰不渴不饑不食,則知胃關欲閉矣。
脈弦者,金匱謂弦則為減,蓋謂陰精陽氣,俱不足也,靈樞謂諸小脈,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 ,調以甘藥也。仲景實本於此,而作建中湯,治諸虛不足,為一切虛勞之祖方。李東垣又從此化出補中益氣,升陽益氣,清暑益氣等湯,皆甘溫除大熱法,究不若建中之純,蓋建中以德勝,而補中以才勝者也。調以甘藥者,十二經皆兼氣於胃,胃復則十二經之諸虛不足,皆可復也。
葉氏治虛多脈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叁苓白術散而加之者,亦同諸虛不足,調以甘藥之義,又從仲景東桓兩法化出,而以急復胃氣為要者也。
”加味叁苓白術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則辛甘化陽芳香悅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人叁”二錢、白術”一錢五分炒焦、茯苓”一錢五分、扁豆”二錢炒薏仁”一錢五分、桔梗”一錢、砂仁”七分炒、炮姜”一錢肉豆蔻”一錢、炙甘草”五分。共為極細末,每服一錢五分,香粳米湯調服,日二次。
”方論:
叁苓白術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虛無邪之泄瀉而已,此方則通宣三焦,提上焦,澀下焦,而以醒中焦為要者也。
叁苓白術加炙草,則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叁苓為胃中通藥,胃者腑也,腑以通為補也。白術炙草為脾經守藥,脾者臟以守為補也。茯苓淡滲,下達膀胱,為通中之通,人叁甘苦,益肺胃之氣,為通中之守,白術苦能滲濕,為守中之通,甘草純甘,不兼他味,又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為脾胃兩補之方。
加扁豆、薏仁、以補肺胃之體。炮姜以補脾腎之用。桔梗從上焦開提清氣。
砂仁肉蔻從下焦固澀濁氣,二物皆芳香能澀滑脫,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滯,益醒脾陽也。
為末,取其留中也。
引以香梗米,亦以其芳香悅土,以胃所喜為補也。
上下斡旋無非冀胃氣漸醒,可以轉危為安也。
77噤口痢,胃關不開,由於腎關不開者,肉蓯蓉湯主之。
此噤口痢邪少虛多治下焦之法也。
蓋噤口日久,有責在胃者,上條是也。亦有由於腎關不開,而胃關愈閉者,則當以下焦為主。
方之重用蓯蓉者,以蓯蓉感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馬為火畜,精為水陰,稟少陰水火之氣,而歸於太陰坤土之藥,其性溫潤平和,有蓯蓉之意,故得蓯蓉之名。補下焦陽中之陰有殊功,本經稱其強陰益精,消癥瘕,強陰者,火氣也。益精者,水氣也。癥瘕乃氣血積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濟,中土氣盛而積聚血清。
茲以噤口痢陰陽俱損,水土兩傷,而又滯下之積聚未清,蓯蓉乃確當之品也。
佐以附子補陰中之陽,人叁乾姜補土,當歸白芍補肝腎。
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滯,且束入少陰血分也。
”肉蓯蓉湯方辛甘法。肉蓯蓉”一兩泡淡、附子”二錢、人叁”二錢乾姜炭”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肉桂湯浸炒。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緩緩服,胃稍開,再作服。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