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下焦篇第 17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24:34 

70久痢傷陰,口渴舌乾,微熱微咳,人叁烏梅湯主之。
口渴微咳,於久痢之後無濕熱客邪款證,故知其陰液太傷熱病液涸,急以救陰為務。
”人叁烏梅湯方酸甘化陰法。人叁、蓮子炒、炙甘草、烏梅、木瓜、山藥。
按此方於救陰之中,仍然兼護脾胃,若液虧甚而土無他病者,則去山藥、蓮子加生地、麥冬。
71痢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腰胯脊髀酸痛,由臟腑傷及奇經,叁茸湯主之。
少腹墜,沖脈虛也。肛墜下焦之陰虛也。
腰,腎之腑也,胯,膽之穴也。脊太陽夾督脈之部也。髀,陽明部也。
俱酸痛者,由陰絡而傷及奇經也。
叁補陽明,鹿補督脈,歸茴補沖脈,兔絲附子升少陰,杜仲主腰痛,俾八脈有權,肝腎有養,而痛可止,墜可升提也。
”叁茸湯方辛甘溫法。人叁、鹿茸、附子、當歸炒、茴香炒、兔絲子、杜仲。
按此方雖曰陰陽兩補,而偏於陽。
若其人但墜,而不腰脊痛,偏於陰陽多者,可於本方去附子,加補骨脂又一法也。
72久痢傷及厥陰,上犯陽明,氣上撞心,饑不欲食,乾嘔腹痛,烏梅圓主之。
肝為剛臟,內寄相火,非純剛所能折,陽明腑非剛藥不復其體,仲景厥陰篇中列烏梅圓,治木犯陽明之吐 ,自注曰又主久痢方,然久痢之病不一,亦非可一概用之者也。葉氏於木犯陽明之瘧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
大抵柔則加白芍、木瓜之類,剛則加吳萸香附之類,多不用桂枝細辛黃柏,其與久痢純然厥陰見證,而無犯陽明之嘔,而不食撞心者,則又純乎用柔,是治厥陰久痢之又一法也。
按瀉心寒熱并用,又烏梅圓則又寒熱剛柔并用矣。蓋瀉心治胸膈間病,猶非純在厥陰也,不過肝脈絡胸耳。若烏梅圓則治厥陰、防少陽、護陽明之全劑。
”烏梅圓方酸甘辛苦復法酸甘化陰辛苦通降又辛甘為陽酸苦為陰。
烏梅、細辛、乾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炒焦去汗、桂枝、人叁、黃柏,此烏梅圓本方也。獨無論者,以前賢名注林立,茲不再贅,分量制法,悉載傷寒論中。
73休息痢經年不愈,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少腹氣結,有似癥癥,叁芍湯主之。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復作,故名休息,古稱難治,所以然者,正氣尚旺之人,即受暑濕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數十行,而為脹為痛,為 急後重等證,必不或作或輟也。
其成休息證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虛之故。一則正處留邪在絡,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而見積滯腹痛之實證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當下之例,而用少少溫下法,兼通絡脈。以去其隱伏之邪,或丸藥緩攻,俟積盡而即補之,或攻補兼施,中下并治,此虛中之實證也。
一則純然虛證,以痢久滑泄太過,下焦陰陽兩傷,氣結似乎癥瘕,而實非癥瘕,舍溫補其何從,故以叁苓炙草守補中焦,叁附固下焦之陽,白芍五味收三陰之陰,而以少陰為主,蓋腎司二便也。湯名叁芍者,取陰陽兼固之義也。
”叁芍湯方辛甘為陽酸甘化陰復法。人叁、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
74噤口痢熱氣上沖,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噤口痢之實證,而偏於熱重之方也。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