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19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77瘧傷胃陽,氣逆不降,熱劫胃液,不饑不飽,不食不便,渴不欲飲,味變酸濁,加減人叁瀉心湯主之。
此謂陽氣受傷,陰汁被劫,恰偏於陽傷為多,故救陽立胃基之藥四,存陰瀉邪熱之藥二,喻氏所謂變胃而不受胃變之法也。
”加減人叁瀉心湯苦辛溫復鹼寒法。
人叁”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乾姜”一錢五分生姜”二錢、牡蠣”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按大辛大溫,與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陰證之定例,蓋別臟之與腑,皆分而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過經絡貫通,脂膜相連耳。惟肝之與膽,合而為一。
膽即居於肝之內,肝動則膽亦動,膽動而肝即隨,肝宜溫,膽宜涼,仲景烏梅圓瀉心湯,立萬世法程矣。於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證瘧邪擾胃,致令胃氣上逆,而亦用此辛溫寒苦合法者何?蓋胃之為腑,體陽而用陰,本系下降,無上升之理,其嘔吐噦痞,有時上逆升者胃氣,所以使胃氣上升者,非胃氣也,肝與膽也。故古人以嘔為肝病,今人則以為胃病已耳。
汪按古人云:「肝為剛臟,能受柔藥,胃為柔臟,能受剛藥」故胃陽傷者,可與剛中之柔,不可與柔中之剛。又云:「治肝不效,每以胃藥收功」,蓋土衰木必乘之,扶陽明所以制厥陰也。
再考厥陰為陰陽交際之處,貞下起元,內藏相火,故用寒必復熱,用熱必復寒,仲景茱萸四逆當歸四逆,不用純陽,烏梅瀉心,陰陽并用,為此也(1)。至胃為中土,** 陽則為卑監,當用剛遠柔,傷陰則為燥亢,當用柔遠剛,陽衰者少佐宣暢,權衡在手,斯臨證無差矣。
”附注:(1)先腎子內傷腎肝,陰中之陽者用羊肉鹿茸等血肉之品不用姜附及溫腎** 助涼肝,皆此義。
78瘧傷胃陰,不饑不飽,不便,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者,麥冬麻仁湯主之。
暑濕傷氣,瘧邪傷陰,故見證如是。
此條與上條不飽不饑不便相同:上條以氣逆味酸不食辨陽傷。
此條以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定陰傷也。
陰傷既定,復胃陰者莫若甘寒,復酸味苦,酸甘化陰也。
兩條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竅不和,皆屬胃病也。
”麥冬麻仁湯方酸甘化陰法。
麥冬”五錢連心、火麻仁”四錢、生白芍”四錢、何首烏”三錢烏梅肉”二錢、知母”二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79太陰脾瘧,寒起四末,不渴多嘔,熱聚心胸,黃連白芍湯主之,煩躁甚者,可另服牛黃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為脾瘧也。
熱聚心胸而多嘔,中土病而肝木來乘。
故方以兩和肝胃為主,此偏於熱甚,故清涼之品重,而以芍藥收脾陰也。
”黃連白芍湯方苦辛寒法。
黃連”二錢、黃芩”二錢、半夏”三錢、枳實”一錢五分、白芍”三錢姜汁”五匙沖。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80太陰脾瘧,脈濡,寒熱,瘧來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露姜飲主之。
此偏於太陰虛寒,故以甘溫補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肅能清邪熱,甘潤不傷正陰,又得氣化之妙諦。
”露姜飲方甘溫復甘涼法。人叁”一錢、生姜”一錢。水二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湯溫服。
81太陰脾瘧,脈弦而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苦辛寒法,不中與也。
苦辛溫法,加味露姜飲主之。
上條純是太陰虛寒,此條邪氣更甚,脈兼弦則土中有木矣,故加溫燥泄木退邪。
”加味露姜飲方苦辛溫法。
人叁”一錢、半夏”二錢、草果”一錢、生姜”二錢、廣皮”一錢青皮”一錢醋炒。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葉露三匙溫服,渣再煮一杯服。
82中焦瘧,寒熱久不止,氣虛留邪,補中益氣湯主之。
留邪以氣虛之故,自以升陽益氣立法。
”補中益氣湯方炙黃 ”一錢五分、人叁”一錢、炙甘草”一錢白術”一錢炒、廣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三分炙、柴胡”三分炙生姜”三片、大棗”二枚去核。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