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18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71諸黃疸,小便短者,茵陳五苓散主之。
沈氏目南云:此黃疸氣分實證,通治之方也。
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源風入胃家氣分,風濕相蒸,是為陽黃,濕熱流於膀胱,氣郁不化,則小便不利。
當用五苓散宣通表 之邪,茵陳開郁而清濕熱。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方見前。五苓散系苦辛溫法今茵陳倍五苓乃苦辛微寒法。
茵陳末”一錢、五苓散”五分。共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日三服。
金匱方不及備載,當於本書研究,獨采此方者,以其為實證通治之方,備外風內濕一則也。
72黃疸脈沈,中痞惡心,便結溺赤,病屬三焦 證,杏仁石膏湯主之。
前條兩解表 ,此條統治三焦,有一縱一橫之義。
杏仁石膏開上焦,姜半開中焦,枳實則由中驅下矣。
山梔通行三焦,黃柏直清下焦。
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為病之始入,且為氣化之先,雖通宣三焦之方,而湯則名杏仁石膏也。
”杏仁石膏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錢、石膏”八錢、半夏”五錢、山梔”三錢、黃柏”三錢枳實汁”每次三茶匙沖、姜汁”每次三茶匙沖。
73素積勞倦,再感濕溫,誤用發表,身面俱黃,不饑溺赤,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
前第七十條,由黃而變化病,此則由化病而變黃,亦遙相對待。
證系兩感,故方用連翹赤豆飲,以解其外,保和丸以和其中,俾濕溫勞倦治逆,一齊解散矣。經云:「勞者溫之」,蓋人身之動作行為,皆賴陽氣為之主張,積勞傷陽,勞倦者因勞而倦也,倦者四肢倦怠也,脾主四肢,脾陽傷則四肢倦而無力也。
再肺屬金,而主氣,氣者陽也,脾屬土而生金,陽氣雖分內外,其實特一氣之轉輸耳,勞雖自外而來,外陽既傷,則中陽不能獨運,中陽不運,是人之賴食濕以生者,反為食濕所困,脾既困於食濕,安能不失牝馬之貞,而上承乾健乎?
古人善治勞者,前則有仲景,後則有東垣,皆從此處得手,奈之何後世醫者,但云勞病輒用補陰,非惑於丹溪一家之說哉,本論原為外感而設,并不及內傷,茲特因兩感而略言之。
”連翹赤豆飲方苦辛溫平法。山查、神曲、茯苓、陳皮、卜子、連翹、半夏。
74濕甚為熱,瘧邪痞結心下,舌白口渴,煩躁自利,初身痛,繼則心下亦痛,瀉心湯主之。
此瘧邪結心下氣分之方也。
75瘡家濕瘧,忌用發散,蒼術白虎湯,加草果主之。
金匱謂瘡家忌汗,發汗則病痙。蓋以瘡者血脈間病,心主血脈。血脈必虛而熱,然後成瘡,既成瘡以後,瘡膿又系血液所化,汗為心液,由血脈而達毛竅,再發汗以傷其心液,不痙何待?
故以白虎辛涼重劑,清陽明之熱,濕由肺衛而出。
加蒼術、草果,溫散脾中重滯之寒濕,亦由肺衛而出。
陽明陽土,清以石膏、知母之辛涼。
太陰陰土,溫以蒼術、草果之苦溫。
適合其臟腑之宜,矯其一偏之性而已。
”蒼術白虎湯加草果方辛涼復苦溫法白虎湯方見上焦篇。
即前白虎湯內加蒼術、草果。
76背寒,胸中痞結,瘧來日晏,邪漸入陰,草果知母湯主之。
此素積煩勞,未病先虛,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陽餒弱,邪熱固結。
是以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厚樸佐草果瀉中焦之濕蘊,合姜半而開痞結,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熱。
脾胃兼病,最畏木克,烏梅黃芩清熱而和肝(1)。
瘧來日晏,邪欲入陰,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賴草果。
”附注:(1)俗以烏梅五味等酸 ,是知其一莫知其化也,酸味兼厥陰之氣居五味** 首,與辛味合用開發陽氣最速,觀小青龍湯自知。
”草果知母湯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錢五分、知母”二錢、半夏”三錢厚樸”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烏梅”一錢五分、花紛”一錢五分姜汁”五匙沖。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按此方即吳又可之「達原飲」,去檳榔加半夏、烏梅、姜汁,治中焦熱結陽陷之證,最為合拍,吳氏乃以治不兼濕邪之溫疫初起,其謬甚矣。
再按前賢制方,與集書者選方,不過示學者知法度,為學者立模范而已,未能預測後來之病證,其變幻苦何?其兼證若何?其年歲又若何?所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榘,不能使人巧,」至於奇巧絕倫之處,不能傳,亦不可傳,可遇而不可求,可暫而不可常者也。
學者當心領神會,先務識其所以然之故,而後增減古方之藥品,分兩宜重宜輕,宜多宜寡,自有準的,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