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10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八、寒濕
43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
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竅,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此統言中焦濕證之總綱也。
寒濕者,濕與寒水之氣相搏也。蓋濕水同類,其在天之陽時為雨露,陰時為霜雪,在江河為水,在土中為濕,體本一源,易於相合,最損人之陽氣。
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郁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兼損人之陰液。
自表傳來,一由經絡而臟腑,一由肺而脾胃。
水谷內蘊,肺虛不能化氣,脾虛不能散津,或形寒飲冷,或酒客中虛。
內外相合,客邪既從表入,而伏邪又從內發也。
傷脾陽在中則不運痞滿,傳下則洞泄腹痛。
傷胃陽則嘔逆不食,膈脹胸痛。
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
其傷脾胃之陰若何?濕久生熱,熱必傷陰,古稱濕火者是也。
傷胃陰則口渴不饑。
傷脾陰則舌先灰滑,後反黃燥,大便堅結。
濕為陰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其傷人之陰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
治濕者必須審在何經何臟,兼寒兼熱,氣分血分,而出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之治,庶所投必效。
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單治中焦,或籠統混治,脾胃不分,陰陽寒熱不辨,將見腫脹、黃疸,洞泄、衄血、便血,諸證蜂起矣。
惟在臨證者細心推求,下手有準的耳。蓋土為雜氣,兼證甚多,最難分析,豈可泛論濕氣而已哉?
汪按溫熱、濕溫,為本書兩大綱。溫熱從口鼻吸受,兼無寒證,最忌辛溫表散,但當認定門徑,勿與傷寒混雜,再能按三焦投藥,辨清氣血榮衛,不失先後緩急之序,便不致誤。濕溫,為三氣雜感,濁陰彌漫,有寒有熱,傳變不一,全要細察兼證,辨明經絡臟腑氣血陰陽,濕熱二氣,偏多偏少,方可論治,故論濕溫方法,較溫熱為多,讀者以此意求之,無馀蘊矣。
再按熱證清之則愈,濕證宣之則愈,重者往往宣之未愈,待其化熱而結清,清而後愈,一為陽病,一兼陰病,至魯至道,難易較然。
44足太陰寒濕,痞結胸滿,不饑不食,半苓湯主之。
此書以溫病名,并列寒濕者,以濕溫緊與寒濕相對,言寒濕而濕溫更易明析。
痞結胸滿,仲景列於太陰篇中,乃濕郁脾陽,足太陰之氣,不為鼓動運行,臟病而累及腑,痞結於中,故亦不能食也。
故以半夏、茯苓培陽土,以吸陰土之濕,厚樸苦溫以瀉濕滿,黃連苦以滲濕,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半苓湯方此苦辛淡滲法也。
半夏”五錢、茯苓塊”五錢、川連”一錢、厚樸”三錢通草”八錢煎湯煮前藥。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馀藥,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45足太陰寒濕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滯下者,四苓加厚樸秦皮湯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經謂「太陰所至,發為侾脹」,又謂「厥陰氣至為侾脹」,蓋木克土也。
太陰之氣不運,以致膀胱之氣不化,故小便不利。
四苓辛淡滲濕,使膀胱開而出邪,以厚樸瀉脹,以秦皮洗肝也。
其或肝氣不熱,則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陽之陽氣,故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厚樸秦皮湯方苦溫淡法。
茅術”三錢、厚樸”三錢、茯苓塊”五錢、豬苓”四錢、秦皮”二錢澤瀉”四錢。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方甘溫淡法。
豬苓”一兩、赤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六錢、桂枝”五錢。
共為細末,沸湯和服三錢,日三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