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14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九、濕溫(附痹疸瘧痢)
54濕熱上焦未清, 虛內陷,神識如蒙,舌滑脈緩,人叁瀉心湯,加白芍主之。
濕在上焦,若中陽不虛者,必始絡在上焦,斷不內陷,或因中陽本虛,或因誤傷於藥,其勢必致內陷。
濕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熱能令人昏,故神識如蒙。
此與熱邪直入包絡,? y神昏有間。
虛,故用人叁以護 陽,白芍以護真陰。
濕陷於 ,故用乾姜、枳實之辛通。
濕中兼熱,故用黃芩、黃連之苦降。
此邪已內陷,其勢不能還表,法用通降,從 治也。
”人叁瀉心湯苦辛寒兼甘法。
人叁”二錢、乾姜”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生白芍”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55濕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饑不食,機竅不靈,三香湯主之。
此邪從上焦來,還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湯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蔞皮”二錢、桔梗”三錢、黑山梔”二錢、枳殼”二錢、郁金”二錢香豉”一錢、降香末”三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方論
按此證由上焦而來,其機尚淺,故用蔞皮桔梗枳殼,微苦微辛開上,山梔輕浮微苦清熱,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穢濁而開郁。
上條以下焦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條以上焦為邪之出路,故用輕。
以下三焦均受者則用分消,彼此互叁,可以知葉氏之因證制方,心靈手巧處矣,惜散見於案中,而人多不察,茲特為拈出,以概其馀。
其有濕未退而燥已起,及上燥下濕,下燥上濕者,俱見濕門。
56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
按此證表 經絡臟腑三焦俱為濕熱所困,最畏閉外脫。
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而護神明。
但牛黃丸不能利濕分消,故繼以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淡滲兼微辛微涼法。
茯苓皮”五錢、生薏仁”五錢、豬苓”三錢、大腹皮”三錢白通草”三錢、淡竹葉”二錢。水八杯,煮取二杯,分三次服。
57陽明濕溫,氣壅為噦者,新制橘皮竹茹湯主之。
按金匱橘皮竹茹湯,乃胃虛受邪之治。
今治濕壅遏胃氣致噦,不宜用叁甘峻補,故改用柿蒂,按柿成於秋,得陽明燥金之主氣,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獨勝。
柿蒂乃柿之歸束處,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從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畢矣。
”新制橘皮竹茹湯方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錢、竹茹”三錢、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沖。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瀝、括蔞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