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16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63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內不能運谷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發表攻 ,兩不可施,誤認傷寒,必轉壞證,徙清熱則濕不退,徒 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
脈緩身痛,有似中風,但不浮舌滑不渴飲,則非中風矣。
若系中風,汗出則身痛解,而熱不作矣。
今繼而復熱者,乃濕熱相蒸之汗,濕屬陰邪,其氣留連,不能因汗而退,故繼而復熱。
內不能運水谷之濕,脾胃困於濕也。
外復受時令之濕,經絡亦困於濕矣。
倘以傷寒發表攻 之法施之:發表則誅伐無過之表陽傷而成痙。
攻 則脾胃之陽傷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轉壞證也。
濕熱兩傷,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滑石、茯苓皮,清濕中之熱。蔻仁、豬苓,宣濕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濕化,小便利則火腑通而熱自清矣。
”黃苓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黃苓”三錢、滑石”三錢、茯苓皮”三錢、大腹皮”二錢、白蔻仁”二錢通草”一錢、豬苓”三錢。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64陽明濕溫,嘔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嘔甚而痞者,半夏瀉湯去人叁乾姜大棗甘草,加枳實生姜主之。
嘔而不渴者,飲多熱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飲而嘔自止。
嘔而兼痞,熱邪內陷,與飲相搏,有固結不通之患,故以半夏瀉心去叁、姜、甘、棗之補中,加枳實、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六錢、茯苓”六錢、生姜”四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瀉心湯去人叁乾姜甘草大棗加枳實生姜方半夏”六錢、姜連”二錢姜芩”三錢、枳實”三錢、生姜”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納人叁大棗。 徵按濕之為病,其來也漸,其去也遲,譬若小人之易進而難退也。
濕溫之痞,與濕寒異:濕寒之痞,兼有食積。濕熱之痞,熱陷邪留,故嘔而兼痞也。
水氣上逆則嘔,水停膈間,上干於頭則眩,中凌於心則悖,方目本文,字字俱有斟酌,難為粗心者道。
65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
經謂風寒濕三者合而為痹,金匱謂經熱則痹,蓋金匱誠補內經之不足,痹之因於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熱者亦復不少,合叁二經原文,細驗於臨證之時,自有權衡,本論因載濕溫而類及熱痹,見濕溫門中,原有痹證,不及備載痹證之全,學者欲求全豹,當於內經、金匱、喻氏、葉氏以及未元諸名家,合而叁之自得。
大抵不越寒熱兩條,虛實異治:寒痹勢重,而治反。易熱痹勢緩,而治反。
難實者單病軀殼易治。虛者兼病臟腑夾痰飲腹滿等證,則難治矣。猶之傷寒兩感也。
此條以舌灰目黃,知其為濕中生熱;寒戰熱熾,知其在經絡;骨骱疼痛,知其為痹證。
若泛用治濕之藥,而不知循經入絡,則罔效矣。
故以防己急走經絡之濕。杏仁開肺氣之先。連翹清氣分之濕熱。
赤豆清血分之濕熱。滑石利竅而清熱中之濕。山梔肅肺而瀉濕中之熱。
薏苡淡滲而主攣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熱。蠶沙化濁道中清氣。
痛甚加片子姜黃、海桐皮者,所以宣絡而止痛也。
”宣痹湯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錢、杏仁”五錢、滑石”五錢、連翹”三錢、山梔”三錢薏苡”五錢、半夏”三錢醋炒、晚蠶沙”三錢、赤小豆皮”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黃二錢,海桐皮三錢。
66濕郁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
上條但痹在經脈,此則臟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
汗多則表陽開,身痛則表邪郁,表陽開而不解表邪,其為風濕無疑,蓋汗之解者寒邪也,風為陽邪,尚不能以汗解,況濕為重濁之邪,故雖有汗不解也,學者於有汗不解之證,當識其非風則濕,或為風濕相搏也。
自利者小便必短,自疹者風濕郁於經絡毛竅,此濕停熱郁之證,故主以辛涼解冗表之熱,辛淡滲在 之濕,俾表邪從氣化而散, 邪從小便而驅,雙解表 之妙法也,與下條互勘自明。
”薏苡竹葉散方辛涼淡法亦輕以去實法。
薏苡”五錢、竹葉”三錢、飛滑石”五錢、白蔻仁”一錢五分連翹”三錢、茯苓塊”五錢、白通草”一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五錢,日三服。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