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8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32陽明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
此下後暴食之禁也。
下後雖然熱退,馀焰尚存,蓋無形質之邪,每借有形質者以為依附,必須堅壁清野 勿令即食。
一日後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若稍重濁,猶必復也。
勿者禁止之詞,必者斷然之詞也。
33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可與益胃增液輩,斷不可再與承氣也。下後舌苔未盡退,口微渴,面微赤,脈微數,身微熱;
日淺者亦與增液輩;日深舌微乾者,屬下焦復脈法也。勿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數下亡陰之大戒也。
下後不大便十數日,甚至二十日,乃陽胃津液受傷之故,不可強責其便,但與復陰,自能便也。
此條脈靜身涼,人猶易解,至脈雖不燥而未靜,身雖不壯熱而未涼,俗醫必謂邪氣不盡,必當再下。
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與存陰退熱,斷不誤事。
若輕與苦燥,頻傷胃陰,肺之母氣受傷,陽明化燥,肺無秉氣,反為燥逼,焉得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熱而渴也。
若脾氣為快利所傷,必致滑泄,滑泄則陰傷而熱渴愈加矣。
遷延三月,天道小變之期,其勢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34陽明溫病,渴甚者,雪梨漿沃之。
35陽明溫病,下後微熱,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涼水,再蘸薄荷細末,頻擦舌上。
36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神昏? y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雖有膜膈,其濁氣太甚,則亦可上干包絡,且病自上焦而來,故必以芳香逐穢開竅為要也。
37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之在中焦,陽明病居多。濕溫之在中焦,太陰病居多。暑溫則各半也。此諸溫不同之大關鍵也。
溫熱等皆因於火,以火從火,陽明陽土,以陽從陽,故陽明病居多。
濕溫則以濕從濕,太陰陰土,以陰從陰,則太陰病居多。
暑兼濕熱,故各半也。
六、暑溫 七、伏溫
38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
脈洪面赤,不惡寒,病已不在上焦矣。
暑兼濕熱,熱甚則渴,引水求救,濕郁中焦,水不下行,反來上逆則嘔,胃氣不降,則大便閉。
故以黃連栝蔞清在 之熱痰,半夏除水痰而強胃。
加枳實者,取其苦辛通降,開幽門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實湯方苦辛寒法。黃連”二錢、栝蔞”三錢、枳實”二錢半夏”五錢。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9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滿,半夏瀉心湯,去人叁乾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不饑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而阻中焦氣分。
故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
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
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
暑中熱甚,故去乾姜。
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叁、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乾姜加枳實杏仁湯苦辛寒法。
半夏”一兩、黃連”二兩、黃芩”三錢、枳實”二錢、杏仁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復納人叁二錢,大棗三枚。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