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焦篇第 6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9:38 

19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黃連黃芩湯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溫。
溫熱燥病也,其嘔由於邪熱夾穢,擾亂中宮而然。
故以黃連黃芩徹其熱,以芳香蒸變化其濁也。
”黃連黃芩湯方:苦寒微辛法。
黃連”二錢、黃芩”二錢、郁金”一錢五分、香豆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20陽明溫病,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在血分,清榮湯主之,若滑者不可與也,當於濕溫中求之。
溫病傳 ,理當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氣深入血分,格陰於外,上潮於口,故反不渴者。
曾過氣分,故苔黃而燥。
邪居血分,故 之肉色絳也。
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黃而滑,不渴者,乃濕氣蒸騰之象,不得用清榮,柔以濟柔也。
汪按此條以舌絳為主,再按,絳而中心黃苔,當氣血兩清,純絳鮮紅,急滌包絡,中心絳乾,兩清心胃,獨乾絳,專泄火腑,舌絳而光,當濡胃陰,絳而枯痿,急用膠黃,乾絳無色,宜投復脈。(此二證俱屬下焦)以上俱仍合脈證叁詳。
若舌絳兼有白苔,或黃白相兼,是邪仍在氣分,絳而有滑苔者,則為濕熱薰蒸,誤用血藥滋膩,邪必難解,不可不慎也,詳見上下二焦。
21陽明斑者,化斑湯主之。(方義并見上焦篇)。
22陽明溫病,下後疹續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叁丹皮湯主之。
(方義并見上焦篇)。
23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 ,或昏痙,用壅補則 亂。
此治斑疹之禁也。
斑疹之邪在血絡,只喜輕宜涼解。
若用柴胡升麻辛溫之品,直升少陽,使熱血上循清道,則衄。過升則下竭,下竭者必上厥。肺為華蓋,受熱毒之薰蒸則嗆 。心位正陽,受升提之摧迫則昏痙。
若至壅補,使邪無出路,絡道比經道最細,諸瘡痛癢,皆屬於心,既不得外,出其勢必返而歸之於心,不霧亂得乎。
24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
斑疹雖宜宣泄,但不可太過,令其內陷,斑疹雖忌升提,亦畏內陷。
方用調胃承氣者,避枳樸之溫燥,取芒硝之入陰,甘草敗毒緩中也。
25陽明溫毒發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
溫毒發痘,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穢濁太甚,療治失宜而然也。
雖不多見,間亦有之,隨其所在而攻,謂: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叁。
渴加花紛。毒重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加芩連之類。脈沈內壅者,酌輕重下之。
26陽明溫毒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
此條當入濕溫,因上條溫痘連類而及,故編於此,可以互證也。
「楊梅瘡」者,形似楊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穢濁而然。
如上法者,如上條治溫痘之法。
毒甚故重加敗毒。
此證毒附濕而為災,故兼與利濕,如 、土茯苓之類。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