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如何認識中醫第 7 頁
但實際上,人類處理語言信息與文字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語言與文字之間存在著很明顯的差別,語言是通過聲音起作用的,它需要人類的發聲器官作為“聲源”及人類的聽覺器官作為“聲宿”,在它們的協同作用下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文字只需要通過人類的視覺器官就可以發揮作用。隨著人類生產、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時代的來臨,人們利用視覺處理數據的能力在不斷獲得加強,據統計,在處理臨床醫學診斷數據方面,一般圖像視覺信息占到70%~80%。在中醫臨床方面,中醫的望診、舌診、面診、以及脈像儀所記錄的脈搏波等,都是視覺信息。由此可見,具有圖像含義的方塊漢字是一種最適宜培養人類視覺器官處理信息能力的文字。
而且事實上,復雜的方塊漢字并沒有阻礙中醫藥學的發展,中醫藥學也并沒有因為復雜的方塊漢字而始終停留在2000多年前的水平上,從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到唐高宗(公元659年)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到現代的《中華本草》,中藥學在不斷前進。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簡帛醫書《五十二病方》到現代載方96592首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醫方劑內容在不斷增加及完善。從公元前400年的《黃帝內經》成書到公元200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從公元652年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成書到清代名醫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醫的臨床辨證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從《靈樞》到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從宋代王惟一的針灸銅人到現代的虛擬人體,隨著人們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針灸、針麻、經絡的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中醫針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
回顧世界文化史,人類文化有中國、希臘、印度、埃及、巴比倫、美洲等多個發源地,這些文化發源地分別孕育出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醫學文化,然而,源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瑪雅的醫學早已由于種種原因而衰亡,只有源于古中國的中醫和源于古希臘的西醫至今仍繼續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與西醫是各自源于以不同方法來認識人體系統的醫學,古老的中醫能突破西醫近百年的圍剿,能頑強地生存下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使用方便、操作簡捷、治療費用低廉,以及臨床療效確實等,其中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具有確實的臨床療效,另外中國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磨滅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