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如何認識中醫第 5 頁
就拿其中能直觀地觀察到的“血”來看,《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由此可見“血”是由食物精華通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流動于血管內的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并循環運行于脈道以奉養全身。粗粗一看仿佛此“血”與現代醫學所指的血管中的“血”類似。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中醫學中“血”的概念,它有“脾統血”、“心主血”、“肝藏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腎藏精,精生髓,髓生血”、“津血同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等含義,中醫臨床上還有“血郁”、“血熱”、“血寒”、“血滯”、“血澀”、“血溢”、“血虛”、“血枯”、“血痹”、“血脫”、“血厥”、“血不歸經”、“血不養筋”、“血不循經”、“血分熱毒”、“血隨氣陷”等與“血”相關的概念。因此,中醫學中“血”的概念與現代醫學中的血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中醫的“血”與中醫的“心、肝、脾、肺、腎”、“精、氣、津液”及中醫的臨床診療等均相關,實際上,它還是一個體現人體動態信息特征的抽象概念。
針對人體這樣一個復雜的動態信息系統,中醫運用四診所獲得的數據對它的動態特征進行分析、定位,進而通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措施調節機體的動態趨勢,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使患者恢復健康。在這過程中攜帶著許多雛型的控制論原理。也正是這種以整體觀與動態觀為基礎的多維動態空間的概念,使中醫對機體所反映信息的認識不同于西醫。
以脈象信息為例,如用脈象浮沉、遲數、強弱、滑澀、弦濡等信息來判定機體當時的狀態,即表里、寒熱、虛實、氣血的盛衰、臟腑的動態變化等, 這是中醫的動態信息空間決定了脈象屬于中醫學范疇的定性分析的內容。若用脈象信息來診斷心臟瓣膜疾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病、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無脈癥等,這是西醫的病癥信息空間決定脈學屬于現代醫學病癥范疇的定性分析內容。兩個不同的癥狀空間概念、不同的出發點,導致中西醫對待同一臨床特征、同一疾病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及不同的治療方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