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式轉化帶動中醫學術創新第 2 頁
“熱病統寒溫”模式大挪移
中醫對于溫病的認識模式,是不斷發展、演化的。《素問》認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說明古代的溫病都局限于春季,而不是散見于四季。仲景《傷寒論》說溫病的癥狀主要是“發熱而渴,不惡寒”,屬于里熱外發型的熱病,初期沒有表證,治療上也就不會使用麻黃湯、桂枝湯來發汗解表。
清代溫病學家認為除了冬季的傷寒之外,四時皆有溫熱病,它們總稱溫病而不是總稱傷寒或廣義傷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其上焦篇云:“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吳鞠通所說的這九種溫病,幾乎囊括了仲景時代的所有外感熱病。
聯系到2003年的SARS,因為它在2002年的11月就出現了,尚未入冬,故可以將其叫作伏暑;入冬以后,又可被人稱為冬瘟、傷寒;到了春季,則被命名為春瘟、風溫、瘟疫、肺毒疫、肺痹疫。一個具體的病被叫作幾個病名,好像是百花齊放,其實正反映出中醫外感熱病學說的不規范。
不規范的認識來源于寒溫論爭,幾百年來爭而未果。雖然自清朝開始就有整合傷寒、溫病學說的構想,但是一直沒有成熟的方案,也就是沒有成熟的“模式”。
鄧鐵濤教授研究寒溫關系幾十年,提出 “使傷寒、溫病逐漸融合為熱病”的理論構想,是醫學模式轉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值得深入思考。
以熱病統寒溫,不是簡單的傷寒與溫病的統一,而是突出熱病,淡化寒溫。熱病以發熱為最鮮明特征,既是患者的主觀感覺,也是醫生的客觀依據,對外便于交流觀點,對內便于統一認識。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