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共存:藏象學說的核心價值第 3 頁
色味分別入五臟,人與天地相關
天色隨時而變,地味隨時而異。《素問·五藏生成論》說:“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堿。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五色、五味代表世間萬物的屬性,它們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并非雜亂無章,而且和人體聯系十分密切,井然有序,有規律可尋。五色入五臟,五味入五臟,其實質是人與萬物相聯系,天地萬物是一個有序的整體。
天地萬物的整體性,就是時空的有序性和整體性。單純強調空間的有序性不行,只說時間的有序性也不正確。只有把時空結合起來表述,才能準確說明天地萬物的有序性。
因此,黃帝問岐伯“藏象何如”的時候,岐伯的回答,不是從五臟的結構特點來論述,而是從每一臟與自身形體結構的關系、與神態功能的聯系、與自然界的關系進行說明。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從岐伯的回答里,我們看出了中醫的特色。但是,如果按照還原論、形態決定功能的觀點來看,就會認為岐伯“顧左右而言他”,屬于“文不對題”。因為從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角度,一提到“心”,首先看的是心的結構,再說心的功能,無論如何也不會和夏天的氣候聯系起來。
打開體腔,人們看到的五臟,不用細看,一定不是五個顏色,也不會是五個溫度、五個滋味,更不會是固定不變的“五個方位”“五個聲音”“五個情緒”。
也就是說,按照解剖的方法,按照實際測量、觀測的指標來看,中醫的臟腑、藏象理論都是錯誤的,屬于“人為安排”的虛假論述,經不起“實證檢測”。但是,按照生成論的觀點,世間萬物皆生于無,隨時空而有所不同。人是天地之間最有靈性的生命,人的出現和消亡,也是時空轉化的結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