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和創新都是為了中醫的發展第 2 頁
傳授方式的變化及影響
上個世紀50年代,中醫教育登堂入室,進入正規的大學教育,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醫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中醫的大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成規模的中醫高等教育,中醫臨床服務的擴大與廣泛使用是不可能的。在形成中醫高等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對傳統中醫知識和經驗的整合和系統化,完成教學大綱的設計、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方法的制定,才能使中醫學院式教學成為可能,并逐漸形成規模。但是,這個整合的過程必然會受到參與者團隊或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在把浩瀚的中醫古典文獻、眾多的學派觀點,和大量的個體經驗的歸納、篩選、取舍和總結的過程中,引起偏差。這種偏差又可能會造成某些重要知識的丟失或失真。
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第一屆中醫學院畢業生開始的學院派都是在《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加上中藥、方劑和經典的框架模式下培養的。學院派的知識結構與千百年來流行的師徒傳授方式學習中醫者的知識有一定的差異。學院派的基礎知識應該比師承派更全面。這種全面來自于上面提到的編制產生的學科和教科書。傳統的師徒授受模式的基礎知識多來自于師父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相比之下,師承派在理論知識的掌握上難免會有些局限或偏頗。然而,理論知識的局限,并不表示師承派沒有某些理論上的特殊理解和實踐中的真才實效。同樣,如果在學科和教材的設計和編寫過程中發生了某種程度上的知識丟失或失真,學院派所接受的知識也會局限在教科書和課程規定的范圍內,并不一定能保證不失真地掌握傳統中醫的全部精華和優勢。另外,個體化的師徒授受,使學員往往在起步階段即接觸臨床。學院派學生一般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后才能進入臨床。臨床與理論教學安排和比重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二者在知識結構與臨床思維方式上的不同。
診治手段、對象等的變化及影響
由于診治對象可能來自于擴大的地域范圍,現代中醫師已經不能像古代醫師那樣通過對診治對象的生活環境、習俗,和當地疾病譜的熟悉和了解來協助診斷和治療。隨著中醫進入各級醫院,現代醫學診療技術大量引入中醫臨床過程。結合應用現代醫療手段,提高了中醫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作用,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和公眾的需要。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中醫本身的診斷治療方法在中醫師臨床思維過程中和在整個診治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分量,應當引起關注。在使用現代醫學診治的同時,中醫不應該只是附加的點綴。中醫所承擔的角色不應該僅僅是在要求病人做各種現代醫學檢查的同時,簡單地把把脈,看看舌;或在病人采取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加點中藥針灸。現代中醫臨床過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現代醫學發展的成果是無可非議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