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制約中醫藥發展第 3 頁
偏重西化傷害中醫本質
對于中醫西化的批判也由來日久,對此筆者亦有不同的看法。中醫學科作為發展時間極長的學科,在歷史上容納吸收過許多醫學之外的理論、方法以及方藥。從理論上來講,我們有過“援儒入醫”、“援佛、道入醫”;藥物方面,我們有過諸如乳香、沒藥、番紅花、胡桃、胡瓜等舶來品,這些有效地汲取和消化不僅促成了中醫藥理論的豐富成熟,也成為中醫臨床豐厚的醫驗積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因此作為當代中醫,我們應該要大膽向西醫學習,將西方醫學中好的理念、技術采納接受以促進中醫發展。但是,西化的過程不是簡單地拿來主義,同樣講究分寸,把握不好則有害于中醫本質。
西化中醫,首先來講是通過西醫的科研手段對中醫的理、法、方、藥進行驗證,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一條研究途徑,但不應該成為中醫研究的唯一途徑。在中醫科研求證的過程中,我們走了許多彎路,也產生了一些矚目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至今未能達到讓人滿意的地步。因為作為中醫人,我們應當明白,中醫學的產生并不主要建立在實驗、循證的基礎之上,中醫更注重觀察動態的整體關系。通過西醫還原分析的手段對中醫注重整體關系的理論進行剖析割裂的驗證顯然是有偏頗的。也因為眾多專家、學者執著于西醫科研手段的驗證,造成了諸多關于中醫中藥的無效判定:一些藥材的成分顯示其與普通食物幾乎無差異,被斷定沒有藥效;對于“經絡”的觀察求證始終不得要領等。這些烏龍事件一直在給我們興致勃勃的中醫科研者潑冷水。但我們不能因此極端地否認中醫的科研化道路,西方醫學的科研手段日益突飛猛進,值得學習與借鑒,但不應該是機械的模仿和應用,吸收采納為我所用的第一步應當是解決方法的不兼容和理論的不相通性,因此思考怎樣做出符合中醫本質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應當是我們首先要做的。
西化中醫,在其他方面還有諸如醫院、教育制度的制定以及學科建設的模式。很多時候,在這些方面我們也在盲目模仿西醫學建學、建院的方法、套路。畢竟中醫在歷史上盡管有過醫院、學校的建設歷史,但并沒能真正形成體系和規范,因此在學科建立的過程中也只得借鑒西方經驗。對于中醫院校的建設,曾有多位專家討論過相關問題,諸如:關于學制的設置;是否運用精英化教育模式等。在筆者看來,這些并非是決定中醫院校的核心難點。中醫院校作為中醫學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重要機構,在整個教育和醫療的過程中怎樣能夠在保持中醫本質的前提下,培養出合格的中醫人才并在臨證醫療過程中體現出中醫的特色優勢才是院校建立成功與否的標志,也同樣是難點。因此,中醫作為一門重視整體、知識含量大、與臨床結合緊密的學科,我們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就應當側重于中醫學思維培養、中醫學知識儲備以及增加臨證實踐機會。如果僅僅是模仿西醫醫學偏重于實驗化、技能化的培養方式,最終我們的人才也會遺憾地在中醫學中淺嘗輒止,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具備優秀中醫素養的中醫人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