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點:中醫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第 3 頁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把中醫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其診治疾病體現了整體思維、辯(辨)證思維與中和思維。如“千般疢難,不越三條”的病因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現實脾”的整體治療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辨證治療觀等。
歷代中醫名著的問世與重要中醫理論的形成,既汲取了當時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又有機地結合了對人的整體把握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促進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的豐富發展。
中國醫學史上,有“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以張仲景為代表的醫學大家;也有許多著名的跨文化學者,如亦道亦醫者葛洪、孫思邈,亦僧亦醫者鑒真、慎柔,亦儒亦醫者朱丹溪、陳修園等,他們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診療技術,對中醫學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醫學與中華優秀文化水乳交融,從醫家到病人,從養生到治病,從理論到實踐,中醫學有效地傳承著中華優秀文化,尤其是在防病治病的醫療保健實踐中,使中華文化不斷傳播并弘揚光大,為維護民族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中醫學承載著中華優秀文化又不同于其他傳統文化。中醫學基于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融合于人的防病治病知識與人文理念,與生命規律、疾病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
如中醫養生文化與道家、佛家養生文化的區別在于:中醫養生追求的是健康防病、延年益壽,而道家與佛家養生追求的是成仙與成佛,不同的目標,成就了各自不同的養生理念與方法。再如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中醫學是治人的醫學,在人身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視人文藝術與整體觀念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從人的整體上把握健康維護與疾病的防治;西醫是治病的醫學,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從動物到人,從微觀上分析健康狀況與疾病治療。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