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痛消治療肛腸病及術后創面的臨床觀察
【關鍵詞】 肛門疾病 直腸疾病 中藥療法 洗劑
2001—2007年,我們應用腫痛消洗劑保守治療肛腸常見病200例,應用腫痛消紗條予肛腸病術后創面換藥55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文獻[1]確診,包括痔、肛瘺、肛裂、肛周濕疹、肛門瘙癢癥、早期尖銳濕疣等;對于肛腸病術后患者,同種疾病采用的是同一手術方式。
1.2 一般資料 全部510例均為本院肛腸科住院患者,接受保守治療400例,接受術后創面換藥110例。保守治療40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1組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齡15~82歲;病程2日~22年;其中痔85例,肛裂50例,肛瘺30例,其他肛腸病(肛周濕疹、肛門瘙癢癥、早期尖銳濕疣等)35例。對照1組200例,男89例,女111例;年齡14~81歲;病程1日~25年;其中痔96例,肛裂42例,肛瘺33例,其他肛腸病(肛周濕疹、肛門瘙癢癥、早期尖銳濕疣等)29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后常規坐浴11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2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16~71歲;病程2日~18年;痔術后22例,肛裂術后15例,肛瘺術后18例。對照2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齡16~72歲;病程2日~17年;痔術后24例,肛裂術后17例,肛瘺術后14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保守療法
1.3.1.1 治療1組 腫痛消(當歸、黃芩、地榆、花椒按1∶1∶1∶1組成,由本院煎藥室煎煮,真空裝袋),每次1袋(60 g),將藥物放入盆內,用沸水1 000~1 500 mL加蓋浸泡3~5 min,患者坐于盆上,先熏后洗,每日1~2次。
1.3.1.2 對照1組 祛毒湯(紅花、川芎、牡丹皮、木香、厚樸等按1∶1∶1∶1∶1組成,本院煎藥室煎煮,真空裝袋), 每次1袋(60 g),用沸水1 000~1 500 mL加蓋浸泡3~5 min,患者坐于盆上,先熏后洗,每日1~2次。
1.3.1.3 療程 2組均7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2 術后創面換藥
1.3.2.1 治療2組 均于手術后第2日開始接受創面紗條換藥治療。患者換藥時先用腫痛消熏洗(藥物、方法同治療1組)10 min,后用腫痛消加工制成的紗條(當歸、黃芩、地榆、花椒等用麻油浸泡24 h,煎熬去渣,加蠟成膏)覆蓋創面,每日1次。
1.3.2.2 對照2組 用濕潤燒傷膏(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00004)紗條創口換藥,每日1次。
1.4 保守療法療效標準[2] 痊愈:臨床癥狀(便血,腫物脫出,肛門疼痛、墜脹、燒灼感,肛周分泌物,瘙癢)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保守治療結果 治療1組200例,痊愈126例,顯效56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0%;對照1組200例,痊愈51例,顯效40例,有效49例,無效60例,總有效率70.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術后換藥結果 2組術后疼痛、創面滲血、肉芽及創面水腫持續時間、手術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術后疼痛、創面滲血、肉芽及創面水腫持續時間、手術愈合時間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1,**P<0.05
由表1可見,2組術后疼痛、創面滲血、肉芽及創面水腫持續時間、手術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腫痛消是著名老中醫芮恒祥根據中醫理論,通過50余年的臨床經驗,嚴格篩選有效藥物總結出的經驗方劑。該方對肛腸疾病、肛腸病術后創面換藥及瘡瘍疔毒等均有較好的療效。腫痛消方中當歸活血補血,常用于癰疽瘡瘍、瘀血作痛,起到消腫止痛、排膿生肌的功效;黃芩清熱澡濕,瀉火解毒,善治癰腫瘡毒,以直折其熱,清大腸之火,瀉大腸之熱;花椒殺蟲止癢,止痛;地榆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功,外用可止膿血,除惡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榆可使創面滲出物減少,疼痛減輕,加速局部血液凝固,促進微小血管內血栓形成,減緩出血[3]。諸藥合用,共奏消腫止痛、收斂止血、托毒生肌、殺蟲止癢之功。凡熱、濕、風、蟲等引起的腫毒痛癢,皆可使痛癢緩解、腫毒消散。故用其熏洗治療肛腸疾病,多能奏效。對肛腸病術后創口換藥,有利于創面修復,縮短療程,提高療效。腫痛消為純中藥制劑,療效確切,由于采用現代制備工藝,克服了傳統水煎中藥的不足,有效成分易于析出,攜帶使用方便,奏效快,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243-256.
[2] 安阿●.肛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73-180.
[3] 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85.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