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化瘀養陰清肺法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
【關鍵詞】 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療法
咳嗽變異性哮喘又稱“咳性哮喘”,是一種多發于小兒的潛在隱匿性哮喘,其惟一癥狀是慢性咳嗽而無明顯陽性體征,易被誤診為支氣管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特征為干咳少痰,久咳不愈,抗生素治療無效。目前現代醫學多采用抗炎及支氣管擴張劑治療,起效慢,療程長,副作用大,患者不易接受。2002-06―2003-04,我們根據中醫“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傳統理論,采用疏肝化瘀養陰清肺法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60例,并與止咳顆粒治療6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均為我院住院及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1~11.5歲,平均5.7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個月。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12歲,平均5.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2個月。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1998年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制定的兒童哮喘防治常規標準[1] 確定診斷。①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1個月,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痰少,運動后加重。臨床無感染征象,或經長期抗生素治療無效。②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可使咳嗽發作緩解(基本診斷條件)。③有個人過敏史或家族過敏史,氣道呈高反應性,變應原皮試陽性等可作為輔助診斷。
1.2.2 中醫辨證標準 主癥:①病程較長;②咳嗽反復發作,痰少;③舌質紅或邊尖紅。次癥:①咽干;②口渴少飲;③盜汗;④手足心熱;⑤胸悶;⑥苔少。凡具備3項主癥2項次癥即可辨證為陰虛肺熱型。
1.2.3 病例納入標準 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又符合下述條件者均可列入觀察對象。①白細胞計數(WBC)≤10×109 .L,中性粒細胞計數(N)≤0.7;②無發熱、喘憋表現;③肺部聽診無濕性 口 羅 音。
1.2.4 病例排除標準 ①明確診斷為肺結核者;②近期患過支原體肺炎者;③有重度營養不良、重度貧血等慢性疾病者;④不能按規定服藥或藥物過敏者,資料不完整,影響療效判斷者;⑤年齡<1歲、>12歲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治以疏肝化瘀、養陰清肺法。藥物組成:白芍藥12g,地龍10g,柴胡9g,紫菀10g,桔梗6g,北沙參12g,桑白皮10g,生甘草6g。水煎至1mL含生藥3g。1~3歲5mL.次,3~7歲10mL.次,7~12歲15mL.次,每日3次。
1.3.2 對照組 止咳顆粒(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20566),藥物組成:北沙參、桑白皮、紫菀、桔梗、生甘草。水煎至1mL含生藥3g。1~3歲5mL.次,3~7歲10mL.次,7~12歲15mL.次,每日3次。
1.3.3 療程 2組均7日后判定療效。
1.4 觀察指標
1.4.1 安全性指標 ①不良反應:有無惡心嘔吐、腹瀉等表現;②三大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測。
1.4.2 病情指標 ①咳嗽次數、深度;②其他癥狀改善情況;③咳嗽變異性哮喘發作情況。
1.5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癥狀明顯減輕,咳嗽次數減少2.3以上;有效:癥狀減輕,咳嗽次數減少1.3以上;無效:癥狀無改善。
2 結 果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略
2.2 2組痊愈病例年復發次數、療程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痊愈病例年復發次數、療程比較 略
2.3 2組病例起效時間比較 治療組(2.85±2.21)日起效,對照組(3.90±2.91)日起效,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表現為干咳、少痰、咽癢等,具有慢性遷延、頑固難治及反復發作等特點。從該病的發生、發展及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特點分析,咳嗽變異性哮喘應屬中醫學咳嗽范疇。多由稟賦素弱,感受外邪或過敏原刺激誘發。
中醫學認為,肝與肺在生理和病理上關系十分密切,肝為剛臟,主疏泄,與人體的氣機運行和情志變化直接相關。肝藏血,主疏泄,具少陽生發之氣,宜升;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宜降。在生理上,肺氣的肅降要靠肝氣的疏泄,同時肺氣的肅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氣的疏泄。在病理上兩者則相互影響,肝郁氣滯可以影響肺之宣發肅降,肝郁化火,上逆于肺,或肝陰不足,陰虛火浮,上擾于肺,均可致肺失宣降而作咳。另外,足厥陰肝經“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靈樞・經脈》),經絡的絡屬關系是二者生理和病理關系的物質基礎。肝與肺升降相因,維系著人體一身氣機的運行。肝郁易致氣滯,進而導致血瘀;“久病多瘀”,久咳之后也可導致氣滯血瘀。根據中醫“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理論,結合患兒臨床常有情緒易激動,活動過多、動則咳甚,故認為其發病和病因病機與肝有密切關系。
我們認為,本病既不同于一般咳嗽,又不出現喘息癥狀,而是小兒哮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本病患兒常見主癥:病程較長、咳嗽痰少、咽紅或舌紅;次癥:咽干、盜汗、手足心熱、胸悶、苔少,多為陰虛肺熱,肺失宣肅所致,但臨床單用養陰清肺、化痰止咳之法效果卻不甚理想。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本病根本的病理生理變化與支氣管哮喘相同,同樣存在著慢性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性問題,故認為對本病的治療,應咳嗽與哮喘兼顧,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加用柴胡、白芍藥、地龍增強其抗過敏、調節機體免疫反應、舒張支氣管的功能。
臨床觀察表明,對照組采用養陰清肺、化痰止咳的止咳顆粒治療,藥用北沙參、桑白皮潤肺養陰清熱;紫菀、桔梗宣肺化痰止咳;甘草調和諸藥。治療組采用疏肝化瘀、養陰清肺法,加用柴胡、白芍藥、地龍為主疏肝化瘀,兼以養陰清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無論從治療效果、療程或起效時間上都有明顯優勢,且在控制發作方面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若延長給藥時間,則發作次數更加減少?v觀全方,疏肝化瘀,養陰清肺,標本兼治,又充分結合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特點,切中咳嗽變異性哮喘病機,使肺氣得宣,咳嗽喘息自平。臨床研究證明,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病機制確實與肝有密切關系,進而聯想到各種久咳不愈之咳嗽,都要注意肺與其它臟腑的關系,由此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35
1 南京中醫藥大學兒科教研室,江蘇南京 210029
作者簡介:梁建衛(1970-),男,博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小兒肺系、腎系疾病的研究。
南京中醫藥大學2004級博士研究生,江蘇南京 210029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