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敷臍療法對剖腹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關鍵詞】 腹部;臍;手術后期間;胃腸疾病;穴位貼敷法
臨床中,有諸多腹部疾病需要剖腹手術治療,術后因麻醉、手術創傷以及疾病本身等眾多因素的作用,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等腸麻痹癥狀,且長時間禁食水,可使胃腸道黏膜萎縮,同時依靠靜脈營養支持,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其本身的毒副反應對身體的康復進一步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盡早恢復胃腸功能對預防并發癥十分重要。2004-05—2006-11,我們采用溫經理氣、祛瘀通絡中藥敷臍治療剖腹術后患者120例,并與西醫常規治療6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本院外科腹部手術后患者。排除存在明顯心、肺、肝、腎功能低下并發癥者,以及對膠布過敏者和不合作敷臍療法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20例,胃腸手術、闌尾手術及肝、膽、胰、脾手術各40例;年齡<40歲34例,40~60歲40例,>60歲46例。對照組60例,胃腸手術、闌尾手術及肝、膽、胰、脾手術各20例;<40歲14例,40~60歲20例,>60歲2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常規進行胃腸減壓、補液支持及抗感染治療,并協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待自然排氣。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將肉桂10g、丁香10g、枳實10g、高良姜10g、莪術10g、蘇合香3g共研碎末,取適量黃酒調成糊狀,敷于患者臍上,再分別以油紗條及無菌紗布覆蓋,24h換藥1次,至排氣為止。
1.3 觀察項目 腸鳴恢復及排氣情況,每6h腹部聽診1次,每次聽診連續性1min以上。每min出現2次腸鳴為腸蠕動恢復,出現1次排氣為出現排氣。
2 結果
2.1 2組腸鳴音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腸鳴音恢復情況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 2組出現排氣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2組出現排氣情況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1
2.3 2組年齡與療效的關系 見表3。
表3 2組年齡與療效的關系(略)
2.4 2組不同手術與療效的關系 見表4。
表4 2組不同手術與療效的關系(略)
3 討論
腹部手術后由于麻醉、腹膜刺激、術中操作對胃腸的牽拉、術后腹腔內少量滲血滲液及手術本身的創傷、水電解質失衡、胃腸激素調節紊亂等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胃腸功能,導致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痛、呃逆、惡心、嘔吐、便秘等。有關資料報道,縮短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盡早恢復正常的進食功能,是患者康復過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1] 。若不采用任何方法促進排氣,肛門排氣時間常需72h[2] 。所以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是較為棘手的問題。
神闕穴(肚臍)是任脈的一個重要腧穴,任脈與督脈相表里,內連十一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有轉樞上下、調治百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的最晚閉合處,皮下無脂肪組織,臍內有豐富的血管及大量淋巴管和神經,與腹腔內器官組織距離最近,局部用藥容易吸收,能獲得確切的臨床效果。腹部手術本身以及硬膜外麻醉,使胃腸損傷、消化道植物神經麻痹或功能紊亂等,在胃腸道則表現為蠕動減弱、消失或蠕動功能紊亂,我們認為此乃胃氣虧虛,腸腑瘀滯內結,氣機不利,通降失常所致。故取肉桂、丁香、枳實、高良姜、莪術、蘇合香等味藥物研末外敷臍部,利用其辛溫走竄,溫經理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通過神闕穴特殊解剖位置,達到疏通臟腑經脈,暖腎溫脾,下氣降逆,疏導腸腑氣機之目的,進而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腹術后患者經神闕穴外敷中藥治療后聽到腸鳴音時間、胃腸減壓時間、自然排氣時間均提前,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中藥透皮治療能較好的改善經剖腹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確實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我們研究發現,患者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與年齡及手術創傷大小有關,年齡越小,手術創傷越輕微,胃腸功能恢復越快。
可見,中藥敷臍療法是通過整體調節機體功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從而緩解術后胃腸功能失調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癥狀,以有利于手術后機體的順利康復。此種透皮療法,方法簡捷、經濟、適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不失為一種加快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良好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Oleary JZ.Formation and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dhesion[J].Am Surg,1998,64(6):693
[2] 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52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