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中醫藥人才成長的培養模式第 4 頁
二期改革重點是以必修課改革為切入點,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大幅調整,建立新的中醫課程體系。主要措施有:將《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導論》、《中外醫學史》4門基礎課程納入必修課程,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和中醫思維的訓練;對原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方劑、中藥四門課程整合成中醫基礎學及辨證論治學基礎,并增設臨床前基礎訓練課、臨床思維訓練課,各門課程單獨設立,統籌安排,以實現中醫課程的整體改革。
中醫專業教改實驗班三期改革著眼于中醫人才培養的新趨勢,力求在現有培養體系外尋找新的改革突破口,“中醫高中預科班”是三期改革的主要舉措。 “中醫高中預科班”又稱“杏林班”,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中醫藥知識教育前移至高中階段,旨在培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初步了解中醫藥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富有創新意識和立志于從事中醫藥事業的預備型人才。
2010年底,我校與北京宏志中學簽訂合作開設“中醫高中預科班”協議,在北京宏志中學選拔部分高中新生進入該實驗班,擬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基礎》、《國學導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醫藥學知識概論》4門中醫預科課程,學生學完全部課程,頒發“杏林班”結業證書,經宏志中學推薦,通過與我校聯合進行的面試合格后,參加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招生選拔測試。隨著我校首個“中醫高中預科班”的誕生,我國中醫教育即將揭開新的一頁。
要重視外界因素的影響
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中醫藥學科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醫學模式轉變和衛生政策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需隨之不斷變化完善。因此,進行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充分考慮以上因素的作用與影響。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