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師承融入當代中醫教育體系
將師承融入
當代中醫教育體系
□ 王慶其 上海中醫藥大學
歷史推演到21世紀,當中醫教育已經納入現代高等教育的軌道并成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要形式時,傳統的師承教育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能否將傳統師承教育的優點融入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體系中,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這是新時期中醫藥高等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議題。
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師承教育是中醫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幾千年薪傳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
師承教育的肇始可以認為與中醫的起源同步。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向其“天師”岐伯等請教問答的記述,通過師生問難答疑把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及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演繹得淋漓盡致。及至唐宋以降,名醫輩出,他們的醫療經驗及學術特色,依靠師承教育的形式,父傳子受,師授徒承,代代相傳,從而使中醫學術流派紛呈,代有薪傳。如河間學派中的劉完素—羅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學派中的張元素—李杲—王好古,羅天益等,形成了一個人才鏈和人才群體。
中醫學教育的創辦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時期的秦承祖。他是歷史上創辦醫學教育的第一人。這是基于宋武帝劉裕“古之建國,教學為先”的立國方針,至隋代始設“太醫署”,名醫巢元方曾任太醫博士。唐代承襲隋制,在京都長安正式建立“太醫署”,有醫藥行政人員近400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醫教育機構。此后,北宋設有“太醫局”,明清時有“太醫院”,近代有中醫學校等。
應該說,從師承教育到學校教育,從私學到官學,是中醫教育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它避免了師承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各自為政”和只繼承一師之長的不足。作為學校教育,具有統一的教材、規定的課程和約定的學制,專業面較寬,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養等優點。50余年的教育實踐證明,中醫藥院校教育已經成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要渠道。
歷史推演到21世紀,當中醫教育已經納入現代高等教育的軌道并成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要形式時,傳統的師承教育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能否將傳統師承教育的優點融入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體系中,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作用?這是新時期中醫高等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議題。
首先,我們從中醫學的學科特點來分析,中醫學是一門傳統科學,有著她自身的知識、原理和規律,并具有技藝的某些特征。《漢書》中把醫籍歸為“藝文”類,后世又歸為“方技類”。《蘇沈良方》說“醫誠藝也”。中醫的診療活動過程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如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技能,需要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經驗,才能心領神會,得心應手。所謂“醫者意也”。整個醫療活動的成敗與醫者個人的智慧、專業知識及技藝水平有密切的關系。有學者認為“中醫學是科學、技藝和仁術的融合體。”(何裕民《中醫學導論》)因此,中醫學科的這一特征就決定了醫者個人的專業技藝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學術造詣。就教育來說,名師才能出高徒。中醫的這一特點正是中醫師承教育形式融入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顯得十分必要。
其次,從師承教育的本身來說,對導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傳承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學到手的。筆者體會,對導師一方一藥,一法一技的學習可能并不困難,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有形可征的知識背后,導師的思維方式,立方遣藥的心驗以及治學、為醫之道,恐怕并不容易掌握。李澤厚先生說,世界上的知識可以分成有形的知識和無形的知識兩大類。前者可以通過口授、文字傳授,后者則非經長期學習、思考、實踐而不可得。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學習傳承也是如此,必須通過長期跟師學習,耳濡目染,潛心體察,才能真正心領神會,有所感悟,這是師承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從上海近年涌現的一批中年的“名中醫”分析,他們大部分畢業于建國后的中醫院校,又拜名醫為師,導師耳提面命,經過精心培育,得導師之心傳,加之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認為他們是現代高等教育與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年開展的“優秀中醫藥臨床人才研修項目”要求具有主任醫師資格的醫生必須再跟師學習,其理由亦出于此。這也許是培養新一代名中醫的重要成才途徑。
再從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來說,強調“因材施教”,突出個性化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我認為對具有傳統科學特色的中醫來說尤其重要。如果能將傳統師承教育的方法有機地融入現代高等中醫教育體系之中,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也是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高質量中醫藥人才的有效途徑。
我認為具體的做法可以將師承計劃納入學校的整個教學計劃之中,在時間及內容上統籌安排。在本科二年級以上開始實施。遴選高年制講師或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醫德(師德)與專業水平俱佳的教師(醫師)為導師,師生實行雙向選擇,簽訂師生傳承協議,舉行拜師儀式,明確師生各自職責,以及每一學年的學習目標與考核內容。師承學制3年,3年滿師經考核,準予出師,頒發相應學術傳承人證書。具體操作時可選擇優秀學生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制定較為完善的操作規程,進行推廣。相信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努力實踐,必將取得成效,摸索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有效途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