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師有訣竅
□ 尹周安 湖南中醫藥大學
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習中醫也不例外。我求學于杏林學府已近七載,先后受我校趙國榮老師(我現在的導師)、彭堅老師、熊繼柏老師等前輩的指點。我能夠在短短幾年順利邁進中醫的大門,一則得益于幾位恩師教導有方,二則得益于我的跟師有法。在此,我談談跟師的幾點體會。
跟師前的準備
首先是思想上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有時候跟師半天,病人就達40~50人次,加班是家常便飯;從病例書寫,到望、聞、問、切四診的完成,到最后處方的記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全心投入,如果沒有吃苦的精神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因此,要“勤”字當頭。
其次是做好預習。古人云“溫故而知新”,跟師之前必須溫習一下方劑和中藥或是老師主攻方向的有關書籍,特別是常用的方藥必須爛熟于胸中。用方如用將,用藥如用兵,方藥不熟,臨床之際別說自己單獨考慮用方用藥,就連老師的處方已經開出還不知是出的何招(某個主方),這樣就很難跟上老師的思維和看病的節奏,很難和老師達到“心有靈犀”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養兵千日(熟背方藥),方能用兵一時。彭堅老師熟記的方子達3000余首,熊繼柏老師年過六旬還能熟背《醫宗金鑒》。我在本科階段就啃下了1500余首常見方劑,現在想起來真是受益匪淺。即便如此,每次門診之前我總要溫習一下方劑和中藥,這樣跟師上門診就沒有太多方劑障礙,跟師學習的興趣自然高漲,跟師的收效也會更快。
坐堂時的要領
一要勤于動手。這里強調的是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在望診上,彭堅老師常言:女性面色黧黑,色斑滿布,非婦科慢性炎癥,便是內生腫塊(包括良性囊腫、結節、肌瘤,甚至癌塊),這確實是經驗之談,驗之臨床,八九不離十。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
至于脈診,在臨床上更要細心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從浮、沉、數、遲、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重點掌握脈象特點。如浮脈的特點是表淺,輕取即得,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其次,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衡山縣中醫院胡新民老中醫上門診時,他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把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20幾種脈象的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訣》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硬著頭皮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胡老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
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如外感咳嗽,首先問“咳了多久”是為了鑒別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病程短,治在肺;內傷咳嗽病程長,其治重在脾腎。問“是否咽癢、咽痛”是為了鑒別外感風寒咳嗽還是外感風熱咳嗽,問“是否有痰及痰的顏色”也是為了鑒別是風寒、風熱,還是痰濕、痰熱。證型不同,用方迥異。
二要勤于動筆。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請老師指點迷津。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最后,要大膽和老師交流。本科時,每當我對中醫信心不夠或是心浮氣躁時,我總是找老師談心。趙國榮老師強調:“治療外感熱病,傷寒不能不學,溫病不能不看,旁參各家,只有這樣才能如魚得水。”熊繼柏老師則告誡余輩:“經典著作必須爛熟于胸中,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彭堅老師更是反復強調年輕人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之談是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侍診后的總結
跟師臨證后不等于學習的終結,而是學習的繼續和深入,要用心總結,這是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很好方式。
首先應整理當天的病案,或補充沒有來得及記錄完整的病案,或反復推敲老師如何用方用藥。不懂之處,或在資料在書中求索,或登門拜訪求教于老師。每天還要把老師的病案歸類,或按時間順序,或按頁碼,或按病種,總之就是便于以后查找和溫習。其次是帶著問題和目的去讀書。我很贊成古人的那種讀書方法,“猛火攻,文火煮”,“白天臨床,晚上讀書”,當我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去讀書時印象就更深刻。
跟師數載,感概頗多。我深深感到這幾年跟師學習對我中醫思維的形成、中醫專業思想的樹立,甚至在醫德的塑造等方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作者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經典教研室2004級碩士研究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