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研習中醫經典
□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院
中醫薪火離不開歷史傳承,如果說,學中醫不熟悉《內經》中的“天人合一”,“四時五行”就不懂中醫,就會視“五行”學說為無稽之談。不熟悉《內經》,就會學無淵源,就不會知道《內經》中早就有關于疫氣“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癥狀相似”的論述。就會不懂裝懂,鬧出疫氣概念為吳又可首創的笑話。藥王孫思邈也認為醫學是很難精通的技藝,他在《大醫精誠》中說:“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他強調學習中醫“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反對淺嘗輒止,指出:“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筆者認為,我們既然選擇了以中醫治病為職業,就要耐得住寂寞,就必須兩手抓:一手抓中醫理論、經典的學習,手不釋卷;一手抓臨床,勤于實踐,精勤不倦。要想有所作為,始終不能放棄對中醫理論、經典的溫習,發展中醫,始終離不開薪火相傳。明代張景岳在廣泛研讀文、史、哲、天文、歷法以及兵法《六韜》、《玉鈐》等書基礎上,用了近30年時間,編撰成了《類經》一書,他有感于當時的醫師急功近利、不重視學習中醫經典狀況,所以在《類經》序中說:“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于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唐代著名醫學家王冰刻意精研《內經》,歷時十二年著成《素問釋文》二十四卷,為中醫學的傳承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根據自己研習中醫,注釋《內經》的體會,認為學習中醫經典是中醫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內經·素問注》序中說:“且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強調了學習中醫經典于中醫治學的重要性。又如清代醫家趙學敏,在總結自己一生治學經驗時曾說:“予幼嗜岐黃家言,讀書自《靈》、《素》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銅人內景圖》而下,更及《太素》、《奇經》。傷寒則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則《綱目》而外,遠及《海錄》、《丹房》。有得,輒鈔撮忘倦,不自知結習至此,老而靡倦。”(《串雅》序)最終成為繼李時珍之后清代杰出的中醫藥學家。
學習中醫經典,傳承中醫理論,始終不能脫離臨床,要在臨床實踐中感悟。近日我診治一楊姓病人,患頑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縣名中醫藥方無效,經放射科技師介紹,來我處就診。患者失眠,每晚僅能入睡10多分鐘,除頑固性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渴不欲飲水,深為口燥、渴所苦,難以入睡。經詢問,病人述說,前醫均按“陰虛失眠”證,用養陰安神方藥治療。我據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失眠經驗,根據中醫理論,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飲水特征,認定該患者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飲水,伴失眠,用血府逐瘀湯加百合治療。2劑病減,6劑而愈。這個病有兩個難點: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飲水,陰虛也可以出現,但是該患者無舌紅、少苔征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飲水癥狀,但該患者無色紫暗、有瘀斑征象。他的舌淡紅,苔薄白。所以前醫診治無效,難倒眾多醫生。假如沒有較深厚中醫功底,不熟讀王叔和,不熟悉《醫林改錯》等古醫籍,不勤于實踐則臨床療效必受影響。
反復研習中醫經典并不是“在經典中打轉轉”,是因為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學習中醫理論中,在臨床實踐中去檢驗,去感悟。學習中醫經典不應是泥古不化,而是為了指導臨床實踐,開拓創新,發展中醫。有深厚的中醫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才有可能發展和創新。我們必須在理論上澄清對學習中醫經典的錯誤認識,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關系,才能有所作為。
- 相關文章
-
中醫優勢病種臨床研究的戰略思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