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清熱利濕化瘀法治黃疸
中醫經驗:清熱利濕化瘀法治黃疸 由克舉 由莉萍 山東省青島市沙子口社區服務中心
黃疸是由于感受濕熱疫毒等外邪,導致濕濁阻滯,肝膽脾胃功能失調,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肝膽病癥,常分為“陽黃” 、“陰黃”、“急黃”、“瘟黃”、“膽黃”等癥范疇。治療首先要明確病因,對危重急癥者需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積極搶救治療,盡快控制和消退黃疸,早防早治各種變證。對于病情較緩者,清熱利濕、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是退黃較有效和最常用的治法。
王某,女,58歲,2011年6月10日,夏至初診。全身急性黃疸以面部鞏膜黃染為重,伴有頭暈惡心,全身乏力,兩脅掀痛,進食油膩食物反胃,食欲不振,口苦口干,不能仰臥休息,雙下肢浮腫,小便赤黃,短少,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經西醫治療一周未見明顯好轉,即來我處要求中醫治療。診斷為黃疸,經辨證證屬濕熱內蘊,肝郁血瘀。治擬清熱利濕,疏肝健脾,解毒化瘀。方選茵陳蒿湯加味:柴胡10克,郁金10克,茵陳30克,梔子10克,丹參30克,川楝子15克,元胡30克。川貝母10克,白芍20克,土茯苓30克,茯苓15克,神曲30克,生甘草10克,制鱉甲30克,牡蠣30克,佛手10克,甘松10克,赤芍15克,龍膽草10克,鉤藤15克,白茅根30克,瞿麥30克,扁蓄30克,石葦20克,五味子15克,砂仁10克,雞內金10克,金錢草20克,水煎服。服用中藥10劑之后,病情大有好轉,面部鞏膜、皮膚黃染減輕,飲食增加。
再經70余天的中藥隨證加減治療,檢查結果基本正常,癥狀轉陰,全身、面部鞏膜黃染消失,小便調,無頭暈、惡心,飲食可,肝區疼痛消失,胃脘腹無脹痛,飲食可,雙下肢浮腫消失,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弦。
在本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的治法貫穿始終,其中不乏養血柔肝之法,肝血旺盛,其疏泄功能增強,加速了退黃的過程。肝病傳脾,在治療的同時應顧護脾胃。治療前期以祛邪為主,但要注意中病即止,且勿克伐太過,治療后期應及時添加顧護正氣之品,治以健脾養肝益腎之法,邪正兼顧調治。上述藥物合理配伍,既能疏利肝膽濕熱,又能分利,使邪有去路,黃疸之癥自然去除。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