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大劑苦參治不寐
中醫經驗:大劑苦參治不寐
苦參是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諸經,具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水退黃,明目止喘等諸多功效,可單味或入復方中煎服,亦可外用,運用得當,療效明顯。
苦參治不寐,古之文獻記載不多,惟《別錄》云其能“安五臟,定志益精”,《本草經百種錄》謂其可“去心腑小腸之火”,雖未直言治不寐,然從本病之病性分析,卻不難知曉。蓋不寐一證,不外虛實二端,虛證多系心失所養,實證多為邪實擾心,故無論虛實,皆與心有關聯,由苦參之功以推之,其理亦明。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品所含之苦參堿有麻痹或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此亦為本品治不寐提供了可靠的藥理學基礎。余師石恩駿教授通過多年之臨床觀察,別有體會,認為本品味苦卻無堅陰之效(前人經驗,苦可堅陰),名參卻無補益之功,實為異數也,臨證選用,不可不曉。同時,石氏還強調,本品用于不寐證之治療,取效之關鍵在劑量。小劑量(6~10克)療效不顯,大劑量(15~30克)可見奇效,惟本品系苦寒之藥,易傷中陽,故凡脾胃虛寒者忌用。
[病案舉例]
雷某某,女,51歲,商人。患不寐5年余,自服安神補腦液,刺五加片等藥,療效不著而來診。刻診:不寐多夢,頭暈心悸,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細數。此陰虛火旺之證也,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處方:黃連9克,黃芩6克,白芍10克,生地黃15g,柏子仁15克,炒棗仁15克,阿膠9克(烊化),雞子黃2枚(自備),朱砂3克(沖服),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進5劑,療效不著。繼在原方基礎上加苦參10克,復進3劑,上癥略減。遂將上方之苦參加至20克續服,2劑后上癥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囑繼服3劑善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