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散并舉愈漏汗
范鐵兵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王某,女,54歲。2011年7月8日患者主因“周身怕冷伴陣發性大汗出5年,加重1個月”而就診。既往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多年。查體未見明顯異常?淘\:精神差,周身怕冷,下肢尤甚,胸腹及肢端皮溫低,時值夏季仍使用電熱毯及棉被,伴周身陣發性大汗出,不分晝夜,偶有胸悶、頭暈,視物模糊,口干口苦,欲飲水,納食佳,小便頻多,大便調,舌淡紅,苔少乏津,脈沉細。診為漏汗,證屬風寒外束,陽氣虧虛。治以散寒解表,溫補陽氣。以桂枝加附子湯合生脈飲合方化裁,處方:桂枝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2克,大棗12克,黨參15克,煅龍骨30克(先煎),煅牡蠣30克(先煎),制附片9克(先煎2小時),生黃芪30克,威靈仙15克,雞血藤30克,五味子9克,麥冬15克。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
二診:訴周身怕冷癥狀明顯緩解,周身陣發性大汗出僅限于夜間,小便次數減少,口干口渴癥狀加重?紤]方中制附片辛溫大熱,有毒,應中病即止,故在上方基礎上去附子,加生地45克,繼服4劑。
三診:患者精神可,訴周身怕冷癥狀消失,可穿著短袖衣物,口干口渴緩解,但仍有頭暈脹痛,故在二診處方基礎上加用川芎15克,天麻15克,續服4劑。
藥訖諸癥皆消,無所苦,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患者畏寒怕冷,下肢尤甚,其因有二:一為太陽病之癥,表邪膠著不解;二為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臟腑及四肢百骸。陣發性大汗出,持續時間短暫,為久病體弱,腎陽虧虛,陽氣虛浮外越所致。胸悶、頭暈,視物模糊,口干口苦欲飲水,為陽氣虛衰,不能蒸騰精津上達,上部失于濡潤滋養所致。首診處方主要針對其周身怕冷及汗出。合方生脈飲,取其既可益氣養陰,又可達張景岳所言“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方中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附子溫補腎陽,固表止汗,二者合用以溫陽散寒通脈。白芍益陰斂營;生姜、大棗補益中焦而調營衛;黨參、五味子、麥冬益氣養陰通脈;威靈仙祛風通絡;生黃芪、雞血藤益氣補血通經絡;生地補血養陰;川芎、天麻祛風通絡,消眩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兼助溫陽。藥到病所,效如桴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