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烏梅治驗二則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案1 劉某,女,42歲,2003年11月初診。患者3月前曾患感冒發熱,病后形瘦乏力,胃納不佳,西醫診斷為消化功能障礙,服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之類,效果不佳。刻診:面色少華,胃中時有灼熱,食欲不振,頭昏乏力,大便量少不爽,小便短。舌質紅,少苔,脈弦細無力。辨證屬氣陰兩虛,胃陰不足,肝木乘土,運化失常。治以益氣養胃,柔肝助運。處方:黨參12克,生黃芪15克,烏梅10克,生麥芽12克,枸杞子12克,雞內金12克,金石斛9克,黃連5克,神曲9克。5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后精神好轉,飲食增進,食后胃中無灼熱感,藥已見效。前方加麥冬12克,白豆蔻6克再進5劑,諸癥悉平。
按:本案立方用藥,妙在方內加入烏梅一藥。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收斂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之功。近年來筆者常用烏梅配合益氣和胃、養陰生津、理氣止痛藥治療消化功能不良,取得很好的療效。
縱觀歷代醫家,對烏梅之用評價甚高,葉天士善用烏梅治胃陰虛,肝郁脾虛之癥。他認為“凡醒胃、養胃及治胃病,必先制肝”。“治胃應重視養胃”,“烏梅味酸,且稟木氣最全,花于冬而實于夏,得少陽生氣而成”。故為制肝、柔肝、養胃生津之良藥。本案患者病已久,消化功能障礙,筆者在用參芪及消導之品的基礎上,用烏梅之味酸,以圖酸甘化陰,共濟養胃,調和中焦,柔肝助運,故效甚捷。
案2 李某,女,54歲,2007年5月初診。患者訴其患慢性膽囊炎3年,近來常有發作。治以疏肝理氣,有小效,但總未能徹底好轉,常感右上腹隱隱鈍痛,口干喜飲,大便數日一解,色黃。觀其舌紅苔黃膩,脈弦而滑。屬濕熱挾滯,壅結肝膽。治以清化濕熱,利膽通腑。處方:茵陳20克,烏梅9克,生大黃9克(后下),木香6克,佛手9克,雞內金10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病情稍安,仍上腹痛不休,思之再三,方內酌加烏梅10克,5劑,水煎服,日1劑。藥后腑氣得通,小便轉清,右上腹鈍痛已解,囑以上方繼服10劑,后病未再復。
按:近代醫學研究,烏梅有收縮膽囊作用,可促進膽汁分泌,故本案二診加烏梅一味,取其利膽止痛作用,故獲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