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病上取”治便秘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醫院
“下病上取”首載于《靈樞·終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氣反者……病在下,取之上。”顧名思義,是指下部病變從上部治之,是一種與病氣上下相反的治法。明代張景岳指出:“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也宜反。故……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宣其上也。”下病,指病證表現、病變部位偏于下,上取即采用藥物或針灸,從臨床主證所在部位以上的臟腑或體表進行調整和治療。本治法是本著整體觀念,結合人體臟腑、經絡、九竅、表里上下,以及氣血運行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而確立的治療大法。
病案舉例
米某,女,45歲,1986年5月15日初診。便秘已1年余,近月來每10天大便1次。在某市級醫院行乙狀纖維鏡檢查,診斷為“結腸炎”。經中西醫結合治療2月余,療效不佳。刻診:大便難行,結如算珠,心煩心悸,情緒急躁,皮膚皸裂,鼻干口燥,舌質紅,無苔且干,脈細數。證屬心腎陰虛,肺熱燥結。處方:百合30克,生地黃50克,炙紫菀30克,炙杷葉15克,杏仁10克。服上方3劑后,即有便意,大便1次。上方共服30劑,每日大便1次,大便如常。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百合地黃湯見于《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色白入肺,其味甘平,清心安神,潤肺止咳,補五臟虛勞,退六腑虛熱。《本經逢原》指出:“生地黃,專于涼血潤燥,病人元氣本虧,因熱邪閉結,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勝攻下者,用此于清熱藥中,通其秘結最佳,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膩之患也。”清代陳士鐸云:“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以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哉”。此病例便秘為標,肺燥、腎水虧虛為本,治病必求于本,故用百合地黃湯加紫菀、杏仁、杷葉宣肺潤燥,使肺恢復肅降之能,則大腸傳導如常。此方藥宜空腹服用,使藥液直潤胃腸,藥證合拍,療效亦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