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當循表里先后第 2 頁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因五苓散主治的飲邪是陽氣虛全身氣化不利,畢竟從太陽的角度來講,五苓散還是屬于桂枝劑,治病當先解表,故先用五苓散。反之,如果先辛開苦降,不解決在表的飲邪,也許會把飲邪裹進去,延長治療時間。本案正是在治療全身飲邪后繼而轉到治療中焦寒熱錯雜之邪,使得療效明顯縮短。《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也是這一治法的體現。
曾見高建忠治療一例過敏性鼻炎伴支氣管哮喘的患者:劉某,男,18歲。2010年9月1日初診。過敏性鼻炎9年,季節性,鼻塞,清涕,噴嚏,咽癢,咽不利,陣發性咳嗽,餐后較甚,痰多。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膩,脈細弦緩。處方:生麻黃3克,白果9克,炒蘇子12克,炒萊菔子12克,浙貝母12克,黃芩12克,炒杏仁12克,葶藶子(包煎)12克,桔梗12克,蟬衣9克,僵蠶12克,炙甘草6克。5劑,水煎服。9月7日二診,咳嗽減輕,鼻炎不減,舌質淡暗,舌苔白,脈細弦緩。處方:生麻黃3克,桂枝3克,細辛3克,干姜3克,姜半夏9克,生白芍12克,炒萊菔子12克,僵蠶12克,蟬衣9克,葶藶子(包煎)12克,生甘草3克。5劑,水煎服。藥后大效,以三拗湯加干姜、細辛、五味子等調理善后而愈。
高建忠遇到哮喘發作期的病人時,見到舌苔膩者,總是先不用小青龍湯,改用時方定喘湯,即先治肺家痰熱之邪,待痰熱之邪清利后再轉用小青龍湯治肺家沉寒伏飲。小青龍湯中麻、桂雖也屬于開太陽之品,但高建忠已將原方開表的劑量減少,主要用來溫通肺之陽氣。哮喘是一種痼疾,沉寒飲冷伏藏于肺,其發作已受到其他致病因素的影響。夫病痼疾加以卒病時,當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卒病在表痼疾在里也,在寒飲的基礎上出現了痰濕、痰熱之邪,當先清利痰濕、痰熱。究其根本,還是遵循著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則。這里的表,也許已經脫離了表證的一般概念,里證也是可以分表里的,這就是中醫的陰陽思維。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