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當循表里先后
徐春麗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馮文全 山西中醫學院
跟隨山西中醫學院第二中醫院高建忠老師抄方有年,每每感慨老師臨證處方循規蹈矩而又不落俗套。表里先后,這一中醫臨證極常識性的理念,在老師的處方中反復體會,又是一番滋味。
案 例
馮某,女,52歲。2010年10月10日初診。主訴胃脘不適近1年。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多方治療,效果欠佳。診見:時有胃痛、胃脘痞滿、灼熱,呃逆,腹滿,大便2日1行。左耳耳鳴,口瘡屢發,口干喜飲,飲則小便,大便不調,后背不舒。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膩,脈沉弦。證屬陽虛飲停,治以溫陽化氣,五苓散加減。處方:豬苓10克,茯苓10克,生蒼術10克,肉桂3克,澤瀉10克,陳皮6克。4劑,水沖服(用免煎劑),日1劑,早、晚分服。
10月14日二診:藥后矢氣增多,口干,飲則小便明顯好轉,胃脘部不適有好轉但仍不舒。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膩,脈弦緩。證屬中焦痞滯,升降失司。治以辛開苦降,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姜半夏10克,陳皮6克,干姜3克,黃芩10克,黃連3克,吳茱萸3克,厚樸6克,炙甘草3克。5劑,水沖服(免煎劑)。11月因“感冒”再次就診,訴上次藥后諸癥俱解,自行停藥。
體 會
本案見癥雜亂,本以為老師會從中焦入手,“執中州以運四旁”。沒想到治療該胃病患者,先五苓后瀉心,用藥先后次第,井然有序,僅服9劑,全身及胃部近1年的癥狀即消失。
本案初診在胃脘部痞滿、疼痛的基礎上,出現了上見口干、口瘡、耳鳴,下見飲則小便、大便不調等癥狀,結合舌質沒有明顯熱象,舌苔薄白膩,脈弦而沉,考慮水飲為患,故先用五苓散恢復全身的津液代謝和循行,恢復水液的氣化。因中焦有氣機阻滯,故在不影響全身氣化的基礎上稍加一味陳皮理氣健脾。4劑后感覺排氣增多,意味著中焦氣機流通。待全身的飲邪運化后再轉到治中焦上,專治胃脘部痞滿。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