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并用治慢性胃炎(下)第 2 頁
2005年6月23日五診:胃脘疼痛消失,胃脹亦輕,咽部仍有不舒,另訴精神郁悶,納可,食少,少腹不適,舌質紅,舌苔白厚,脈緩。守6月23日方稍作調整,處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枳實25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萊菔子10克,玄胡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黃10克,射干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繼服1周,諸癥消失,少有復發。
按:患者胃脘疼痛,牽引脅腹,咽喉不適,胸悶,舌紅,苔白厚膩。此案與前兩則案例均有所不同,梅國強認為此患者有濕熱之象,患者情志不舒,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胃氣不和,則胃脘疼痛,牽引脅腹;肝失條達,氣機阻滯,則胸悶;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肝郁化熱,肝火上炎,故咽赤有濾泡;肝郁客脾土,脾胃運化不利,釀痰生濕蘊熱,則有舌紅,苔白厚膩等濕熱之象。總病機為肝胃不和,濕熱中阻,故治法以疏肝和胃,辛開苦降,清熱化濕為主,與案1、案2均不同,方用柴胡陷胸湯加減。小柴胡湯疏肝解郁,小陷胸湯清熱滌痰,二方相合,疏肝和胃,清熱化痰,加用藿香、佩蘭燥濕健脾,烏賊骨制酸止痛,枳實、炒川楝、玄胡行氣止痛,郁金、片姜黃活血行氣,加強止痛之功。四診時患者饑餓則胃脘隱痛,餐后胃脹,咽部仍有不適,舌質紅,苔白厚,脈弦,乃上炎之肝火未盡,胃熱已除,痰濕殘余,但寒象初起之上熱下寒,寒熱錯雜之象,病機與前兩案似,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隨證加減,因夾雜痰濕,另用藿香、佩蘭芳香醒脾燥濕,病人癥狀緩解,基本痊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