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癥驗案二則
李淑菊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 張琪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
張琪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醫臨床學家,黑龍江省中醫研究研究員、主任醫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導師。行醫60余載,醫湛德高,杏林妙手。臨證擅治療疑難重癥,療效卓著。筆者隨師侍診,受益匪淺,現將張琪教授治愈尿崩癥驗案二例整理如下,以饗同仁。
案例1
孔某,男,47歲,某企業負責人,2004年9月17日初診。
病人曾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住院,經確診為中樞性尿崩癥,治療無效,來我院門診中醫治療,F癥狀,口狂渴,大量飲水,喜冷水,每日飲水量最多10升,小便頻多,夜間尤甚7~8次,不能入睡,小便量大于飲水量,面色無華,消瘦,體重減3公斤,全身乏力,下肢涼無力,舌質紅,苔白厚膩,脈象滑數。辨證為肺胃熱熾耗傷津液,腎陽衰微失于固攝,上消與下消并見。治法:上則清肺胃生津液以止渴,下則溫腎陽固攝縮尿。方藥:西洋參15克,生石膏150克,知母15克,生地黃20克,麥門冬20克,石斛20克,玄參20克,沙參20克烏梅20克,五味子15克,龍骨30克,牡蠣20克,山藥20克,益智仁20克,覆盆子20克,菟絲子20克,桑螵蛸20克,甘草15克,水煎日二次服。
復診:服上方13劑,日飲水7升,日尿量8升,仍口渴咽干痛,兩下肢酸乏無力,舌苔白干厚,脈象滑數,繼以前方化裁主治。上方加粳米50克,天花粉20克,玉竹20克,附子10克。又服藥7劑,日飲水6升小便量5升,小便量少于飲水量,但仍口渴口黏,喜流食,兩下肢畏寒乏力,舌紅,苔白厚轉薄,脈象滑數。服上二方20劑,口渴引飲與小便量雖無明顯改善,然飲水量多于小便量,飲一溲二,有了初步轉機,說明藥已對癥,無須變方。繼服上方7劑,小便量3升,飲水量亦明顯減少,能控制不飲,但仍口干咽痛,喜進液體食物,大便秘,下肢較前明顯有力,但仍覺冷感,舌苔薄白稍膩,脈象滑,病癥明顯好轉。繼以上方化裁主治14劑,口渴與小便均大減,小便量1500毫升左右,飲水量2500毫升左右,病人主訴小便量與飲水均恢復平時正常,但仍有口干咽痛,咽頰周圍紅赤,喜進流食,自述曾吃紅腸一次,艱澀難下咽,牙齦干枯,大便日一次尚可,舌苔白少津,脈象滑小有數,繼以養陰潤燥,益氣清熱和胃為治法。方藥:石斛20克,麥門冬20克,生地黃30克,玄參20克,天花粉20克,沙參20克,烏梅20克,五味子15克,生石膏50克,西洋參15克,枇杷葉15克,枳殼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服14劑,諸癥均大減,飲食能進一般固體食物,飲水約2000~3000毫升,尿量1500~1800毫升左右,全身較有力,體重增1.5公斤,面色紅潤,精神亦佳,大便日一次不溏,但尿比重未做,色微黃,脈象沉。從而停藥,后此人來門診自述其病一切均恢復正常,從而痊愈。
案例2
張某,女,70歲,2004年11月12日初診。
病人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住院,經確診為腎性尿崩癥,病者為一老年婦女,體質甚弱,現全身如火燎灼熱感,頭脹熱難忍,口干渴引飲,喜飲冷水、冰塊,飲水大量不解,一晝夜約5000~7000毫升,小便量夜間排尿7~8次,約8000毫升,飲一溲二,身體瘦弱,兩腿軟弱不能行步,其子抱來診室就診,舌干燥芒刺,舌質紅,離子鉀2.88mmol/L,尿蛋白(+++),脈象沉數有力,醫院給予尿崩停,一周內補鉀二次,住院治療一月余不見效,來中醫治療。中醫診斷為消渴,屬上消及下消,上則肺胃熱熾灼傷津液,故大渴引飲,下則腎關不固開闔失司,尿如涌泉,治以清熱生津,溫腎固攝,寒溫清補兼施為法。方藥:西洋參15克,生石膏75克,知母15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麥門冬20克,石斛20克,天花粉15克,烏梅15克,桑螵蛸20克,覆盆子20克,益智仁20克,龍骨20克,龜板20克,補骨脂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復診:服上方14劑,口干渴減輕,飲水量及小便量均減少,但夜間仍4~6次,飲水量與小便量能保持平衡,鉀離子3.0mmol/L。口舌仍燥,芒刺已無,但仍口渴引飲,欲飲冷水,不能食固體食物,夜間仍小便頻不能入睡,頭及全身烘熱亦減輕,脈象滑數見緩,舌苔白少津,尿檢蛋白(++)。繼以上方加炒棗仁20克,石菖蒲15克,遠志15克。服14劑,口渴減輕,但仍渴喜涼飲,日尿量1300~1400毫升,夜尿2~3次,量亦減少,尿蛋白(++),睡眠好轉,多夢,大便日一次,舌苔轉薄少津,食欲不佳,喜冷飲、冷食,下肢仍軟無力,脈象滑小有數,藥已對癥,但石膏大量久服恐礙脾胃,須減量改為50克,下肢仍軟弱無力,更須加用補腎之品熟地黃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服14劑,口渴大減,能控制飲水量,日尿量1000~1500毫升,尿蛋白(+),兩腿較前有力,能步行一小段,舌質紅薄苔少津,脈沉細稍數。病雖大輕,但仍未痊愈,繼按原法,上則清肺胃熱養陰生津,下則補腎溫陽縮尿強壯筋骨。繼服上方14劑,口已不渴,小便量亦正常,能食一般食物,但仍喜流食,尿蛋白(+),腎功檢測血肌酐94umol/L(53~133umol/L),尿比重亦正常,鉀3.8mmol/L,脈沉稍弱,舌薄苔稍燥少津,下肢較前明顯有力,病人仍感體弱,口干但能控制不飲,全身頭面烘熱已除。體重增3公斤。此病人繼服上方28劑,本年6月10日復診,一切均恢復正常,又經醫院系統檢查,生化均在正常值范疇,尿蛋白(土),從而獲得痊愈。
按語:尿崩癥是因下丘腦—神經垂體機能減退,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少所引起,以大渴引飲,多尿,尿比重低滲尿為特征,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療法,患者常需終身服藥停藥則反復。屬于中醫消渴病的上消和下消范疇。
以上兩病例均經哈爾濱醫科大學確診為尿崩癥,經住院治療效不顯,來尋求中醫治療。根據其大渴引飲,喜冷飲,舌苔干厚無津舌質紅,脈象滑數,張琪教授辨證為肺胃熱盛,消爍津液,頭面及全身發熱(體溫不高),有火盛燎原之勢;小便頻多,夜間尤甚,且小便量多于飲水量,前人謂之“飲一溲二”,又屬腎陽衰微,關門有開無闔,水不得化津上升,直入膀胱如泉涌而下,謂之下消。綜觀以上張琪教授皆辨證為上熱下寒之證,上則肺胃燥熱灼傷津液,下則腎陽衰微,關門有開無闔,肺脾腎不能敷布津液,上下寒熱雖殊,然其促使津液匱乏則一也,津液耗傷不能濡潤臟腑四肢百骸,狂渴引飲,食道干澀不能進固體食物,孔某案甚致牙齦枯萎,足見津液有枯竭之勢。治療純寒純熱之劑皆非所宜,上則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以白虎加人參湯合生脈飲“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下則溫腎助陽固攝縮尿,如桑蛸、龍骨、覆盆子,尤須溫助腎陽,如附子、益智仁、補骨脂等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中用烏梅、五味子則是取其斂陰止渴之功。全方應用后,諸癥明顯減輕,療效甚佳,經二月余治療終獲痊愈,且遠期追蹤觀察療效鞏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