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湯雜證治驗舉隅
李佛基 安徽省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
真武湯是《傷寒論》名方。千余年來,不但歷代醫家遵經運用效若桴鼓,現代變通應用亦多出奇制勝。
筆者臨床運用往往不拘一格,緊抓其中“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十三字真言,治療疑難雜癥每能獲效。雖跡近斷章取義,實因仲師字字珠璣。今爰舉數例,就正于同道。
目瞤(左眼跳動3年案)
曹某,女性,55歲。左眼瞤動3年余,閉目亦然,睡眠時亦搐動不止,常在瞬間大腦一片空白,口干。舌青紫少苔,脈沉澀。
細詢“瞬間大腦一片空白”時之下意識反映?答曰“扶墻據桌立穩”而已。因思此與經文中“振振欲擗地”,皆有據地以求自保之意。誠如尤在涇所云:“擗,猶據也。眩動之極,心體不安,思欲據地以自固也。”患者“瞬間大腦一片空白”,必伴瞬間眩暈。至于經文中之“身瞤動”,注家多釋為“身體筋肉跳動”。仲師既已借目之瞤動來比譬體膚跳動,環眼肌肉失控之目瞤豈能例外?脈證合參,遂逕予真武湯加減:
炒白芍40g,云茯苓20g,焦白術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太子參30g,制附片10g(先煎),3劑。
二診:喜告眼已不跳,細察果然。舌暗紅,脈沉澀。效不更方,稍變與之。
炒白芍45g,云茯苓20g,焦白術15g,白蒺藜20g,巴戟肉15g,赤芍藥15g,炒山楂15g,太子參30g,制附片10g(先煎),7劑。
本例未拘泥于“身瞤動”之常解,而以“目瞤”括于“身瞤”之中,用真武湯加減。口干去干姜,重用白芍以養陰,加白蒺藜以疏風明目,太子參、巴戟肉以益氣扶正。二診方進一步增白芍以加強養陰之力,并加赤芍、山楂以涼血活血降脂。
畏寒(酷暑如坐冰窖案)
鄧某,女性,44歲。四季畏寒3年余,至午夜畏寒加劇冷氣徹骨,雖酷暑亦如坐冰窖之中。夏天從不用空調,腰腿不利,上公交車須以手提膝。刻下面色暗晦,舌淡紅有裂紋,苔水滑,脈沉微欲絕。
此寒水凌心,心陽被遏,沉寒痼冷,入夜冰結。非猛將不能破冰,以真武湯加味:熟附片12g(先煎),細桂枝10g,云茯苓20g,炒白術15g,炒白芍15g,干姜10g,全當歸20g,炙黃芪20g,炙甘草12g,生姜3片g,紅棗5枚,6劑。
二診:服第2劑即感通體溫和舒適,6劑服完,夜間畏寒明顯減少。效不更方,上方熟附片增至15g(先煎),再予6劑。
三診:畏寒不再,腿亦持續輕松。但訴“腰有些痛。”舌紅苔薄白,舌裂紋較前變淺,脈右弦細,左細弱。處方:熟附片15g(先煎),細桂枝12g,云茯苓20g,炒白術15g,炒白芍15g,全當歸20g,綿杜仲15g,川續斷15g,炙黃芪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紅棗3枚,7劑。藥后痊愈。
真元大衰,腎陽失于溫煦,以致暑令亦感寒砭肌膚,午夜尤甚。柯韻伯云:“坎中火用不宣,故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是故擬方以真武湯溫腎陽為主,佐桂枝和營通陽,歸芪補益氣血,姜棗調和營衛,俾離照當空,氣血和暢,冰寒自釋。三診加杜仲、川斷補腎督以善后。
眩暈(邁步如踏棉花案)
胡某,女性,59歲。反復眩暈3年伴乏力1周。被診為“腦梗塞”。頭顱CT示“右側基底節區及側腦竇旁腦實質腔隙性梗塞灶”。有高血壓病史。
訴“終日眩暈如乘舟車電梯,邁步如踏棉花”,以致不敢走路。舌苔薄白板結略黃,脈虛澀。
筆者起始囿于西醫已確診“腦梗塞”,細問患者,日常起居“坐多于行,臥多于坐,眩暈無奈耳”,遂體察患者“邁步如踏棉花”實為無所依憑之故。眩暈而無所依憑,與“振振欲擗地”何異?于是從上實下虛、痰濁阻絡論治,選方真武合溫膽化裁:制附片15g(先煎),炒白術20g,炒白芍20g,云茯苓30g,干姜4g,刺蒺藜25g,太子參25g,姜竹茹12g,枳實12g,法半夏12g,陳皮10g,炙甘草12g,枇杷葉10g,7劑。
二診:明顯好轉,約行300米,眩暈大減,邁步踏實。舌苔薄白略黃有裂紋,脈沉澀。效不更方,原意出入,7劑。
三診:乘電梯不再作眩,平路行走已無腳踏棉花感,可不攙扶,步態正常。舌苔薄白略黃有小裂紋,脈滑尺弱。上方去炙甘草、枇杷葉,加瓦楞子25g,法半夏增至15g,枳實減至8g,10劑,以資鞏固。
本例多處腦梗塞,又有高血壓病史。西藥穩定血壓之后,肝似平而陽未潛,腎陽失煦命門,痰濁蒙蔽清宮,當務之急宜溫腎陽并通絡祛痰,此乃水泛作眩之正治,非真武加味難當其任。辨證不必拘泥于《傷寒論》第82條、第316條真武湯證之兩主證,抓住“邁步如踩棉花實為無所依憑”為據,如徐靈胎所謂:“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陽氣泄則虛浮無依著”,果斷定為真武證,對證施治,遂獲佳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