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治背骨痛方臨證應用舉隅
□ 任光榮 山西中醫雜志社
傅青主治背骨痛方載于《傅青主男科·腰腿肩臂手足疼痛門》“背骨痛”一節中,謂“此癥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潤于腦,則河車之路干澀而難行,故作痛也。方用黃芪一兩,熟地一兩,山萸四錢,白術五錢,防風五錢,五味子一錢,茯苓三錢,附子一分,麥冬二錢。水煎服。”筆者臨證每遇患背痛久治不愈,辨證屬腎水不足,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用本方加減治療,獲效者良多。
頸椎病 常某某,男,65歲。頸背部酸重、疼痛3年余。稍有勞作則困痛加重,陰雨天必甚,經醫院檢查被診為頸椎病。曾有遺精、早泄史。體質清瘦,易出汗,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弦,左尺弱、右尺浮。辨為腎水不足,不能上潤頸背經脈,復為風寒濕邪痹阻所致。治當補腎水以扶正,通經脈以祛邪。遂書傅青主治背骨痛方加減:黃芪、熟地各30g,葛根、防風、白術各15g,山萸肉12g,茯苓10g,麥冬6g,五味子3g,附子0.3g,3劑。
二診:頸背部酸痛顯著緩減。效不更方,繼服3劑。
三診:病去七八,但頸椎病臨床癥狀易反復,囑其今后注意鍛煉,活動頸背部,并將原方加量10倍,制成蜜丸,每丸9g,每服1丸,每日2次。
后隨訪2年,頸背痛未作。
背肌勞損 劉某某,女,53歲。背部沉重、疼痛1年余。從事縫紉業工作,常感背部沉重、疼痛,休息后亦難以緩減,勞累及受風著涼后加重,經醫院檢查被診為背肌勞損。患者生育較多,加之長期伏案勞作,腎水漸虧,不能上承,背部肌肉失于濡養,正虛邪乘,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觸按其背部,頸、胸椎兩側有明顯觸痛,舌質嫩淡紅苔薄白,脈弱。擬治以補腎水而潤督脈,通經脈而祛風寒濕邪。予傅氏治背骨痛方加減:黃芪、熟地各30g,山萸肉12g,白術、防風、狗脊各15g,羌活、茯苓各10g,麥冬6g,附子0.3g,3劑。
二診:藥后背痛明顯減輕,但仍不耐勞作,食欲不振,舌苔薄白中膩。上方加砂仁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自覺癥狀顯著緩減,食欲亦好轉,精力倍增。囑其勿過勞,適當鍛煉,以上方隨癥加減繼服1月而停藥。
隨訪1年,病未再作。
強直性脊柱炎 張某,男,39歲。3年前腰骶部僵痛,逐漸向上發展。近1年來,以頸背部僵痛為甚。曾經多家醫院診治,診為強直性脊柱炎。長期服用西藥,癥狀有所緩減,但背部仍感僵痛,俯仰不便。觸按背部腧穴疼痛明顯。常感腰酸背困,多汗乏力,不耐勞作,居處潮濕。舌體瘦、舌質偏黯、苔薄白,脈弦尺細緩。辨證屬腎水虧乏,督脈失養,寒濕痹阻。治當滋補腎水,充養督脈,散寒除濕。方用傅氏治背骨痛方加減:黃芪、熟地各30g,山萸肉12g,當歸、白術、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鉤藤、防風各15g,鹿角膠、茯苓、漢防己、威靈仙各10g,麥冬6g,苡仁50g,五味子3g,附子0.3g。7劑。
二診:背部僵痛減輕。繼予原方,囑連服2個月。
三診:自覺俯仰、頭痛轉動較前靈活,僵痛明顯減輕。遂改煎劑為丸劑,上方10倍量,依法制為蜜丸,長期服用。服完1料后改為間斷服用。近10余年來,堅持服用丸劑,間斷停用,病情趨于平穩,可堅持工作。
傅氏治背骨痛方亦載于《石室秘錄》之“長治法”中,名為“潤河湯”,謂“此方補氣則有黃芪、白術,補水則有熟地、山萸,去濕則有茯苓,去風則有防風,引經則有附子,而又麥冬以生腎水之母,自然金旺水生,水足則河車之路不干,不干則潤金滋腎可知,又何痛之作楚。既不痛矣,又何背之不直哉。然此方不能奏近功于旦夕,必須多服、久服乃效,所以入之于長治之門也。”證之臨床,確有其效。
傅青主在《藥性大綱》中曾說:“處一得意之方,亦須一味味千錘百煉。”治背骨痛方藥簡效宏,分析此方組成,一是主次藥用量懸殊,輕重分明。方中重用黃芪、熟地均為一兩,為主藥。《本草秘錄》謂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能升舉”,“升氣于至陰”,欲補腎水以上潤“河車之路”,舍黃芪則難以奏功。熟地“味甘,性溫,沉也,陰中之陽也,無毒,入肝腎二經”,為“補陰之藥,必多用以取效”,與黃芪配伍,相須為用,上潤背脊。以白術輔黃芪益氣,山萸輔熟地補腎。佐以防風祛風邪,茯苓祛濕邪;麥冬補肺金以生腎水,乃虛則補其母也;五味子味酸,性溫,陰中微陽,有滋補肺金,添益腎水之功,既可助熟地之力,又可益麥冬之功,但用量宜少不宜多,故只用一錢。附子“味辛,氣溫,大熱,浮也,陽中之陽,有大毒”,“無經不達”,只用一分之輕量,蓋欲“得其氣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經而不必存于臟”,可引諸藥達于河車之路、背脊之上而奏功,是為使藥之用。一方之中,主藥用至一兩,而使藥僅用一分,輕重懸殊,判然有別。二是配伍嚴謹,構思細致周密。方中以黃芪配熟地,熟地味重而沉,黃芪氣薄而升,相互為用,補腎水而易于上達。黃芪配白術、防風,即玉屏風散,可益氣固表而祛風邪,散中寓補,補而能疏。麥冬、五味子、熟地、山萸、茯苓相伍為麥味地黃湯中主要藥物,功著于滋補腎水,有金水相生之妙。黃芪與附子配伍,名芪附湯,有補氣助陽固表之功。此方藥僅九味而內合三方,曲盡陰陽互濟,升降相因,動靜結合,相輔相成之妙,療效顯著,可視為傅青主的“得意之方”。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