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導中醫腫瘤防治
王小寧 霍介格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治未病是中醫預防醫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預防、診治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將“治未病”的思想貫穿于中醫腫瘤學領域,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各個環節的提前干預,對于延緩和減少腫瘤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總生存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治未病的淵源與涵義
“治未病”是古代醫家對疾病提出的預防學術思想,包括預防疾病的發生及當疾病發生后,如何控制處理,不使其進一步加重。“治未病”一詞最早見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其后,《難經》、《金匱要略》等承先啟后而發揮之。內臟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規律傳變,在治療時就應當首先辨明有可能被傳的臟器,從而采取相應措施,以防傳變。后世醫家又不斷補充和豐富了“治未病”的思想,孫思邈則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并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熱邪傷及胃陰,進一步發展,可損及腎陰,主張在甘寒養胃的同時加入咸寒滋腎之品,以防腎陰被損,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可謂是既病防變原則具體應用的典范。
概而言之,中醫“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對可能導致疾病的各種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其發生;(2)“見微知著”,對某些疾病出現的前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3)“已病防變”,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及時阻止疾病的蔓延、惡化和傳變;(4)“病后防復”,在疾病尚未發作的穩定期或間歇期即提前采取鞏固性治療或預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這一在今天看來也極具先進性,富有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應用于中醫腫瘤學領域,可以貫穿于腫瘤發生前后的各個階段。
未病先防——養正御邪
腫瘤與其他疾病一樣,是正邪二氣交爭的結果.在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的情況下,易于發生腫瘤。《醫宗必讀》中所說“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且由于臟腑生理功能的失調紊亂,疲血、痰濕等病理產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腫瘤發病的病理基礎。明代張景岳說:“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金代張元素《治法機要》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因此,在腫瘤尚未發生之前,針對從可能導致腫瘤各種原因,如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內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襲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謂的腫瘤一級預防,從而降低腫瘤的發生率。主要體現在攝生方面,調情志,適起居,節飲食,慎勞作,長養正氣,防止病邪的侵襲。
培養正氣應當注意重視精神調養,加強體育鍛煉,生活起居有規律性。平素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則有利于血脈流通,氣機調暢,陰陽和調,正氣充足。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另外,在飲食方面勿使偏嗜、失節或食用不潔之品,忌食霉變不潔食物等。飲食和調,脾胃健運,就能化生精氣,滋養人體,保持身體健康。如過食肥甘厚味易助濕、生痰、化熱等。如《醫碥》中說:“酒客多噎隔,好熱酒者尤多。”江蘇啟東地區作為肝癌的高發區,在經過“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預后,發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個實證。還需注意防范各種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勞逸適當。從源頭上預防是抗御腫瘤重要方法之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