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玉治療淋證驗案
□ 周豐寶 戚明杰 唐長華 濟南軍區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
李富玉主任醫師是濟南軍區青島第一療養院中醫科主任,軍隊師承研究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客座教授,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全軍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李師幼承中醫大家,業醫30余載,勤求博采,孜孜不倦, 躬身臨床實踐,頗多心得和感悟。現將李富玉主任醫師治療淋證經驗介紹如下。
對淋證的認識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不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一類疾患。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腎盂腎炎、膀胱炎、腎結核、泌尿系結石、乳糜尿、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本病中醫分為熱淋、石淋、血淋、氣淋、膏淋、勞淋等。淋證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其他癥狀并見。淋證的發生和膀胱、腎有關。多由膀胱濕熱、氣郁、腎虛等引起。歷代醫家對淋證的病因及分類有許多論述,如《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記述:“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則臟腑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漓不宣。”本病發病之初多屬濕熱蘊結膀胱,日久則損及腎之氣陰,由實轉虛,或虛實挾雜。
驗案舉例
韋某某,女,30歲。主訴:尿急、尿頻、尿痛10天,發熱4天。現病史:患者述10天前出現尿頻、尿急、尿痛,4天前開始發熱,曾去青島某醫院就診,化驗尿常規示:蛋白(+),白細胞(++),中段尿培養為大腸桿菌10萬/ml,西醫診斷為:“尿路感染”,給服“呋喃旦啶”等藥不效。現體溫39.5℃,尿痛,每20~30分鐘一次,伴腰痛,小腹下墜,發熱前有惡寒,腎區叩擊痛,雙下肢不腫。納眠可,大便干結2~3日一行。舌質紅苔黃膩,兩脈弦數。尿常規示:蛋白(+),白細胞(+++);中段尿培養為大腸桿菌12萬/ml。
中醫診斷:淋證(熱淋,屬濕熱下注,熱毒蘊結)。
西醫診斷:急性腎盂腎炎。
治則: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方藥:萹蓄50g,金錢草30g,瞿麥15g,車前草50g,生大黃20g(后下),玉米須50g,黃柏20g,生白術15g,蒲公英50g,連翹30g,魚腥草3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20g,冬凌草60g,甘草15g。10劑,水煎服。一日1劑,每日3次。
二診:發熱熱度有所下降,上午37.3℃,下午38℃,尿頻、尿急、尿痛、惡寒已減,現仍腰痛,納眠可,大便稍稀,小便每1~2小時一次。舌質紅苔黃厚,脈仍弦數。尿常規示:蛋白(+-),白細胞(++),囑患者多飲水,忌食肥膩、辛辣之品,以免助濕生熱,守前方加王不留行20g,當歸30g,以加強利尿通淋、活血止痛之力,繼服10劑,日1劑,每日3次。
三診:體溫37.5℃,尿頻大減,腰痛減輕,納眠可,大便調,夜尿2~3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尿常規示:蛋白(-),白細胞(+),中段尿培養仍有少量大腸桿菌生長(未計數)。守二診方繼服10劑,日1劑,每日3次。
四診:體溫恢復正常,尿頻、尿急、尿痛、腰痛癥狀均已緩解,身體較前舒適有力,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尿常規正常。視病情守二診方去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余藥不變,繼服5付鞏固療效,日1劑,每日3次。后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李富玉主任醫師認為本例屬實證,乃因濕熱邪毒蘊結下焦,阻礙膀胱氣化,水道不利,氣機阻滯,而成濕熱之淋證,所以治療此例主要以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為治則,取得了較佳的療效。濕熱內蘊,邪正相爭,樞機不利,則寒熱起伏,遂用萹蓄、金錢草為君藥以利尿通淋、清熱解毒。藥理研究表明,萹蓄、金錢草煎劑有較好的利尿作用。瞿麥、車前草、生大黃、玉米須并黃柏為臣藥以協助君藥達到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功效,并導熱下行,使濕熱之邪從二便分消。藥理研究表明,玉米須有消除尿蛋白作用。生白術、蒲公英、連翹、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冬凌草為佐藥,以健脾燥濕,解毒利濕;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李富玉主任醫師在臨床上,常根據病人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和藥物加減。如尿有砂石者配伍應用石韋、海金沙、郁金等以通淋排石;如有血尿者配伍應用生地、地骨皮、小薊、三七粉等以涼血止血;如有小腹脹急者配伍應用陳皮、厚樸以疏利氣機;如小便混濁者配伍應用萆薢、敗醬草以清利濕濁;如諸淋日久,正氣虧損者配伍應用黃芪、杜仲、枸杞子以益氣健脾補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草、大黃、黃柏、連翹、魚腥草、半枝蓮、當歸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臨床上也常常使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