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德馨運用溫陽法經驗
□ 韓天雄 邢 斌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
陽虛證是中醫臨床常見證候之一,許多疑難疾病中后期均會不同程度地見到陽虛證。其主要表現可見:畏寒肢冷,面足虛浮,手足不溫,大便溏薄,夜尿頻多,口唇色淡,舌質淡胖,苔白潤,脈沉微遲等。顏德馨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在疑難病診療方面有許多獨到經驗,溫陽法亦為其臨床常用方法之一,現將其運用溫陽法辨治疑難病的臨床經驗舉述如下:
溫陽活血法治療心血管疾病
心居陽位,體陰而用陽,諸陽受氣于胸中。故凡素體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致胸陽不展,心陽衰弱,陽氣失于斡旋,氣血運行不暢,則胸痹心痛之癥遂作,多見痛勢徹背,神萎乏力,汗時自出,舌淡質紫,脈沉弱等,其實質多屬陽虛陰凝,陽虛為本,陰凝為標。顏老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推崇張仲景“陽微陰弦”的觀察,特別強調“有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的觀點,認為溫運陽氣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則,尤其對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更不可忽視溫運陽氣的必要性。立法用藥當以溫陽為主,活血為輔。常用附子湯治療冠心病。方以附子溫陽散寒,人參、白術、茯苓甘溫益氣,芍藥和營活血,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益氣活血之功。胸悶心悸者,加丹參、葛根;胸痛劇烈者,加參三七、血竭;唇青舌紫者,加莪術、水蛭等。顏老認為附子是溫陽救逆的主藥,在使用時既要大膽,又要適當配伍,制其有余,調其不足。配伍方法有:1.陽中配陰,配生地、麥冬;2.甘緩調和,配甘草;3.陰陽雙配,配生脈散;4.鎮潛抑逆,配龍骨、牡蠣。
顏老還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肺心病或肺心合并心力衰竭,療效顯著。本方麻黃、附子并施,內外銜調,則風寒散而陽自歸,精得藏而陰不擾。顏老認為細辛功能溫肺定喘,用量宜大,習用4.5~9g,雖辛散有余,但配以附子則平喘降逆,效如桴鼓。顏老還常以通脈四逆湯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此病屬中醫心悸、怔仲、胸痹、昏厥等證范疇,其脈均表現為沉、遲、澀等,臨床以陽虛、氣虛多見,選用通脈四逆湯每能奏效。
溫胃健脾法治療慢性胃炎
脾胃同居中,脾屬陰臟,主運化;胃為陽土,主受納;陰陽相配,升降即濟。諸多醫家重胃陰而忽視胃陽,葉天士即提出“胃陰學說”,然病變無窮、陽腑有陽傷之疾,陰臟有陰虧之虞。顏老十分重視胃陽之作用,認為胃為水谷之海,日以納食消谷為職,故凡飲食生冷,水濕內停,多傷胃陽。故凡見水谷積滯胃腑,阻遏不通而致反胃、惡心嘔吐、泛酸諸癥,多責之于胃陽不振,濁陰潛踞所致。用藥非溫而通者,不得復其陽,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法當釜底加薪,臨床喜用附子、蓽澄茄、蓽拔、吳茱萸、公丁香、半夏、茯苓、枳殼、川樸等品,溫通胃陽,取益火生土之意,坎陽鼓動,中宮大健,再予蒼白術健脾扶正,胃之腐熟功能得復矣。
溫肺祛寒法治療哮喘
哮喘有新、久、虛、實之分,新喘屬實,多責之于肺,久喘屬虛,多責之于腎。顏老認為其為沉痼之病,日久屬純虛者極少,且纏綿反復,正氣潰散,精氣內傷,最易招六淫之邪侵襲,六淫之中,又以寒邪十居八九。寒犯嬌臟,氣失升降,痰濁內生,寒痰膠滯,則痰鳴氣促,胸中滿塞,不能平臥。故《圣濟總錄》謂:“肺氣喘息者,肺腎氣虛,因中寒濕至陰之氣所為也。”臨床上小青龍湯固然為治寒喘病發的良方,但顏老認為其未能標本同治,而常用陽和湯以鹿角膠、炮姜、肉桂溫肺,麻黃、白芥子宣肺,熟地補肺,溫、宣、補三法并用,攻補兼施,用治哮喘反復頻發,本虛表實者,常應手生效。
辛溫利咽法治療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以咽部微痛微癢,或似有異物阻于咽喉,聲音嘶啞等為主要表現,醫家囿于常法,多從風燥痰熱或陰虛火旺論治。顏老則習以氣血陰陽為綱辨治,認為腎為陰陽之宅,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如若腎陽虛于下,陰寒結于上,寒滯于咽喉則見咽部暗紅,感脹悶,苔薄白;或若外感熱病治不當法,過用寒涼滋膩之品,戕陽伐氣,邪入少陰,以致火虛于下,寒凝其中,格陽而上,無根之火內灼咽喉,可見咽喉微痛,腫脹,咽部黏膜淡紅,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脈沉弱等。治療當宗“甚者從之,從者反之”之義,投以辛溫。可予桂附地黃湯或半夏散主之。臨床每加大黃反佐之,蓋因大黃能使熱藥不致被浮陽格拒,因勢利導,直搗病處,有相得益彰之功。
溫腎利水法治療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病程延綿,證候復雜,治療棘手,水腫為其常見癥狀。對于水腫的治療,顏老認為應注重溫補腎陽。腫本乎水,經曰三陰結謂之水,手足太陰肺脾經,一主通調水道,一以轉輸水精,然則權柄均操縱于足少陰腎經,即所謂“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腎在本”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陰氣太盛,關門常闔,氣不化水,通調轉輸之機亦廢,大水彌漫,群陰用事,汩沒真陽。當此之際,開腠理,致津液,通三焦,破痼冷,非借溫腎一法,難布陽和之局。腎中真陽之氣得溫而上升,脾之斡旋,肺之治節皆能復其職司,故主張溫腎治水,宜峻宜猛。藥如附子、桂枝、巴戟、干姜、椒目、茴香。但宜中病即止,水腫大勢已卻,即當減量或停用,矯枉過正非良策也。臨床常用自擬溫陽逐水飲:鹿角片9g,肉桂3g,巴戟天9g,附子4.5g,黃芪12g,杜仲9g,豬苓9g,商陸9g,黑白丑各9g等。本方附桂同用,能守能走,其守者,下元得暖而腎氣方充,其走者,經絡瘀水一并沖決,大有還復真火,啟發神機之功。
溫陽搜剔法治療周圍血管病
周圍血管病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現象、大動脈炎、紅斑性肢痛癥,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臨床治療頗為棘手。雖然它們的發病原因與病理變化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血液循環障礙和微循環障礙,因此屬于中醫“血瘀”范疇。長期以來,顏老本著“流水不腐”、“脈宜常通”之原則,用溫經散寒法治療這類疾病。此法適用于肢體寒冷發紫,疼痛劇烈,舌淡,脈細或難以觸及等寒凝性慢性周圍血管病。《傷寒論》中用通脈四逆湯治陰證厥逆,脈沉微細欲絕,取其伸發陽氣,化凝通脈,足資效法,臨證常以陽和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藥用麻黃、附子、桂枝、細辛、毛冬青、白芥子、當歸、川芎等,本法溫經散寒,回陽通脈、搜剔瘀濁,擴張血管,具有改善肢體血液循環作用,若與補氣養血等法配合,靈活運用療效更佳。
醫案舉例
高某,男,47歲。1994年3月11日初診。
病史:因勞累及工作緊張出現胸悶不適,自1991年至1994年反復出現室性早搏,呈二聯律或三聯律,動態心電圖提示24h室性早搏40070次,最多2624次/h。西藥反復加大劑量,心律平用至900mg/日,依然無效。時感頭暈、胸悶惕惕然,手足欠溫,納食尚可,大便通調,舌紅苔薄膩,脈沉細結代。陽失斡旋,心氣不足乃其本,氣血瘀滯為其標,擬溫陽益氣,化瘀通絡。
處方:淡附片4.5g,丹參15g,麥冬9g,黃芪30g,炙甘草4.5g,生蒲黃(包)15g,川芎9g,桂枝4.5g,煅龍牡各30g,五味子6g,薤白頭9g。
二診:1994年4月5日。經溫陽化濁法,證勢已定,面色亦展,胸前時有堵塞感,口干苦而不思飲,少寐,舌淡紫,苔白,脈沉遲。以前法加味化裁。上方附片加至9g,加菖蒲4.5g,蒼白術各9g,茯神9g,遠志9g,淮小麥30g。
2月后,癥情大減,神清氣爽,多次復查心電圖均正常。3年痼疾得以痊愈。
按 《診家樞要》云:“陰勝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抓住“為寒,為不足”,以溫通心陽,益氣活血為基本法則,用參附、生脈、桂枝、龍牡等復方圖治,并以菖蒲引藥入心,見舌紅仍用附子,因炙草、麥冬、龍牡均能監制附子剛燥之性。得效后,章法不變,且加強溫陽之力,最后以健運中洲,護養心神收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