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中醫在切診時,還十分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于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浮;騰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脈象微沉(冬石)。至于“反關脈”(脈不見于寸口,而見于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常見病脈 病證和脈象是密切相關的。中醫對病脈的分類不夠一致,有的分浮、沉、遲、數、虛、實六類;有的則述21脈、24脈、27脈或28脈不等。常見的病脈有: 浮脈:浮在皮膚,輕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證,有力為表實,無力為表虛。浮緊為風寒,浮數為風熱,浮緩多表虛。浮脈多見于各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發熱而見脈浮時,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圍血管擴張,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橈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脈:沉居筋骨,按之有余,舉之不足,主里證。沉數為里熱,沉遲為里寒,沉細為里虛,沉實為里實。沉脈的形成與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圍血管收縮,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有關。 遲脈:脈來緩慢,一息不滿四至(一分鐘不到60次)。主寒證或陽虛。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或房室傳導阻滯等引起。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