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神色形態是對總體的望診。 (一)望神:可以辨別病人神氣的盛衰、病情的輕重。神,指的是病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意識、神采和表情等情況的總和。 如病人精神充沛,神志清晰,目光精彩,面色紅潤,表情活潑,語音洪亮,呼吸平靜,則表示神氣健旺,正氣未傷。中醫稱此為“得神”、“有神”。有神,則疾病一般不太重,預后亦較好。 如病人精神萎靡,神思恍惚,目光暗淡,面色晦滯,表情淡漠,言語低沉,呼吸急促,則表示神氣虛衰,正氣敗散。中醫稱此為“失神”“無神”。失神,則病勢較深重,須防疾病的突變。 還可見一些久病、重病、精神極疲衰的病人,原來不欲言,語音低微,時斷時續,后來突然語言不休;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兩顴發紅,如涂油彩。此常說明病情惡化,為“回光返照”之證,中醫稱此為“假神”,是一種敗象。 (二)望色:色是各種色澤,它反映臟腑氣血的外榮,也是疾病變化的表現。色,通常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澤,是色的榮、枯、明、暗等。色與澤心須等同重視,根據不同的色澤,可以看出氣血的盛衰和疾病的發展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這是古代中醫將色與澤綜合望診而辨證的經驗總結,值得重視。望診膚色,一般主要觀察面色,面色是全身膚色的代表。察色須分辨常色與病色。 常色:我國人民健康膚色為紅黃隱隱,明潤光澤。但也有個體差異,有的人可能膚色稍白或稍黑些,也為常色。應考慮到,人的膚色可隨地區、氣候、職業、飲酒和運動等情況而有所變化,不可一概都歸為病色。 病色:指生病時,皮膚或面部所反映出來的不正常的顏色。如色澤晦暗,則表示為久病、里病、重病,是正氣將敗,故預后多不良。 五種病色的望診: 、徘嗌褐黠L、寒、痛諸證。多見于小兒驚風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體某部劇烈疼痛,面色發青,如蛔厥(腸道蛔蟲病);或見于休克,多由于周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血管收縮所致。 ⑵白色:主虛證,是正氣不足、身體虛弱、氣虛、血虛或陽虛的表現。多見于貧血、失血、肺氣虛、腎陽虛。如大出血后、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慢性肺病(肺癆)或慢性腎炎等病人多面色(白光)白。 、屈S色:主見于濕、虛諸證,黃而鮮明如橘子色的,多為濕熱陽黃,可見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黃而晦暗如煙熏色的,為寒濕陰黃,多見于慢性黃疸型肝炎、肝癌、膽汁型肝硬化等;淡黃、萎黃為脾虛、血虛,脾虛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虛則可能是瘧疾、鉤蟲病所致。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