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第 3 頁
二、定量、定時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這里所說的節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量、定時。《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量
定量是指進食宜饑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進食定量,饑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反之,過饑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過分饑餓,則機體營養來源不足,無以保證營養供給。消耗大于補充,就會使機體逐漸衰弱,勢必影響健康。反之,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食物停滯于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因承受過重,亦會受到損傷。其結果,都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氣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無益于健康。《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千金要方·養性序》進而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當然,在沒有食欲時,也不應勉強進食,過份強食,脾胃也會受傷。《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梁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也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