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生文化的發展第 2 頁
對靜坐養生感受最深的,大概莫過于南宋理學。由于晚年健康狀況甚差,所以朱熹十分傾心符合其理學大師身分和經歷的靜坐養生法。據《宋元學案》記載,為了提高和加強靜坐的養生效果,朱熹還作有《調息箴》一首。
繼朱熹之后,南宋著名學者真德秀,世稱西山先生,更為注重養生,認為“運氣之術,甚近養生之道”,于是采集諸家養生之要,編為《衛生歌》一篇。《衛生歌》的出現,一方面表明當時的理學家已經注意對各種養生功法加以兼收并蓄,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中國養生文化開始向通俗與普及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它有可能真正從少數研究者的“象牙塔”中走向廣闊的社會各階層,成為一種名符其實的大眾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奉行一種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當他們“通則兼濟天下”之時,也許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去建功立業;而一旦處在“窮則獨善其身”的境況之際,他們常常對道家的學說表現出一種極大的興趣。這種興趣本身自然就包含了對養生之道的關注。早在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王繪、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就有不少內容反映了他們的養生活動。
養生文化:由唐入宋,詩人墨客養生的熱情有增無減,當時不少文學家都是鍛煉有素的養生里手,其中又以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陸游最為突出。
蘇軾認為“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因此他對唐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篇中記載的胎息法曾“反復尋究”,頗有所得。蘇軾還融閉息、存思及保健功于一體,創立了一種簡易有效的養生方法。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也是一位杰出的養生家。他所習的養生功法兼及道、釋,包括導引、行氣、內丹、坐禪諸項內容。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