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法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由于陽氣的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于腎,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腎臟機能強,生命力也強;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
那么,怎樣才能保證腎氣旺,即火力旺呢?關鍵性的一點是,是要防止冬季嚴寒氣候的侵襲。祖國醫學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氣候,稱之為寒邪,寒邪是以空氣溫度較低或氣溫驟降為特點的。寒為冬季之主氣,即主要見于冬天,但其他季節并不是一點沒有。在平時,如汗出當風,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從事某些特殊工種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人陽氣。何謂陽氣?《黃帝內經》里解釋說,“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得生存。人體若沒有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這樣,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覺手足不溫、畏寒喜暖,這種情況,人們常稱之為“火力不足”,即祖國醫學所說的“陽氣虛”。
人身之陽氣盛衰,往往標志著人體生理功能活躍的程度,但威脅人體陽氣的莫過于寒邪。寒邪傷陽后,人體陽氣虛弱,體內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的情況有:
惡寒:即泊冷,這是由于寒邪外夾肌表后,體內陽氣之一的衛氣與外寒相搏,而見腠理閉寒,致使衛氣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產生惡寒,在惡寒的同時,亦可見到發熱的癥狀,這是衛氣郁結的緣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