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肛門直腸疾病
肛門直腸疾病是指發生在肛門直腸部位及其周圍的一組疾病。主要包括痔(內痔、外痔、混合痔)、肛隱窩炎、肛裂、肛癰、肛瘺、脫肛、息肉等。中醫古代統稱為“痔”、“痔瘺”等。
一、解剖生理概要
肛門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體外的出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排泄大便。直腸起源于內胚層,而肛管起源于外胚層,由于兩者起源不同,所以其血液供應、神經支配、內襯組織等也各不相同。兩者以齒線為分界,因此齒線在臨床上是一個重要的解剖標志。
(一)直腸
直腸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與乙狀結腸相連結,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終止于齒線,并與肛管相連。直腸全長12an。直腸上部與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時由于直腸腔大小在上端與乙狀結腸同,下端則擴大為直腸壺腹,壺腹前壁向前膨出,與肛管幾成直角形成會陰曲。因此,在行腸鏡檢查時應注意此解剖特點。腸管上1/3前面和兩側為腹膜所遮蓋,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為直腸膀胱凹陷或直腸子宮凹陷,此凹陷為直立位腹腔最低點。直腸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腸壁肌層與結腸相同,直腸肌層在其下部肥厚成為肛門內括約肌。直腸內表面是一層較厚的粘膜,直腸粘膜有三個呈半月形的橫皺襞,又稱直腸辦。上皺襞在齒線上12en處,是直腸與乙狀結腸的分界皺襞。中皺襞位于右側壁,在齒線上8cm處,相當于腹膜直腸返折處。下皺襞位于左前壁,在齒線上5cm處。
直腸下端粘膜有6—10個縱行皺折,稱直腸柱:兩柱下端之間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稱肛門辦,肛門辦內有向上開口的呈漏斗形窩,叫肛隱窩或肛竇。隱窩底部有肛腺體的導管開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狀,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圍組織。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潤滑直腸下端的作用。如果人體抵抗能力下降,肛隱窩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隱窩炎和肛周膿腫。在直腸柱下部有2—6個米粒大小、黃白色的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竇炎時,肛乳頭可腫大,反復炎性刺激時,肛乳頭可呈纖維性增生,或呈乳頭瘤樣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