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傷筋概論第 4 頁
第三節 臨床表現
急性傷筋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局部疼痛、瘀腫和肢體功能(活動與負重)障礙。筋斷裂時可發生關節的異;顒樱ㄈ珀P節的一側副韌帶斷裂,則關節遠端的肢體向健側活動度增大)或畸形。急性損傷,疼痛較劇烈;慢性損傷,則疼痛多與活動牽扯有關,或僅有輕微疼痛。筋肉損傷的壓痛點往往就是病灶的所在部位,所以,準確尋找壓痛點在診斷上具有特殊意義。臨癥時除用手認真觸摸尋找痛點以外,還可用百分之零點五普魯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若注藥后疼痛消失,各種活動也不引起疼痛者,即可確定病變部位。
第四節 治療原則
1、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辯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也是按摩治療傷科疾病的基本原則。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就按摩臨床具體而言,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變部位與癥狀表現部位,拜會變部則是本。如腰椎間盤纖維破裂髓核膨出癥,是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后膨出的髓核組織及纖維環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經根或脊髓受壓則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不解除其受壓,只在下肢使用按摩手法,舍本求末,徒勞無益。對有些疾病,雖然按摩的作用不能及本,只能治標,但不了解本,治標亦是盲目的。如骨折產生的疼痛、腫脹,在整復固定以后,動靜結合,適當的施以按摩手法,可幫助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及其功能恢復。可是在未明確疼痛、腫脹是骨折造成的情況下,草率施術按摩手法,就會貽誤病情,加重損傷。所以,盡管按摩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但治病中也還必須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則。
2、選取穴位、手法和部位 傷科疾病的取穴,一般是以痛為俞,局部取穴。因為,肌肉及韌帶、關節的病變,其癥狀表現部位大多即是病變部位的區域。但如果是急性損傷,則局部疼痛劇烈,腫脹明顯,早期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患部休息,保護傷處;治療可選取鄰近的穴位,以及在病變區鄰近部位進行輕柔的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緩解,再在局部運用中等刺激手法,以達活氣血,舒筋脈,恢復關節功能之目的。慢性損傷,可直接在病變部位施術手法,其目的是舒筋活血,軟堅散結,松解粘連,溫經通絡,祛瘀止痛,促進損傷組織的功能恢復。
3、刺激量 手法刺激量(壓力、時間)的大小,應根據病人年齡、性別及體質的強弱、不同的操作部位、損傷部位的深淺與疾病性質而決定。一般情況下,病人體質弱、病變部位淺,急性損傷,手法刺激量較小。
4、其它療法的配合 在臨床工作中,有些疾病除按摩手法治療外,尚須注意其它療法的配合,如適當休息、功能鍛煉、封閉療法、中藥內服、中藥熏洗和其它物理療法等。對于一些頑固性陳傷,保守治療無效者,還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