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當祛邪
李榮偉 河南安陽李榮偉中醫診所
既病即有邪,無論外感風、寒、暑、濕、燥、火,還是內傷七情致氣滯、血瘀、痰阻、水濕停留,無論正虛與邪盛,臨床都應不忘祛邪。邪盛者以祛邪為主,正虛者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這是筆者20余年來在行醫過程中不斷總結出來的,本以為是獨家心得,2011年5月16日《中國中醫藥報》“有邪才有病,治病當攻邪”一文讓筆者看到了持相同觀點的人。
筆者所持以上觀點,是在對“反復發生的口腔潰瘍”和“慢性結腸炎”的治療過程中體會到的。首先說“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多認為是心火盛所致,常用導赤散治療,而口腔潰瘍反復發生時多認為是陰虛火旺所致,常用滋陰、引火歸元的方法治療。這種治療方法肯定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如果無效就不會流傳至今。而筆者總認為這種治療方法不盡如意,當讀了“火神派”的一些有關書籍后,認為反復發生的口腔潰瘍乃陽虛,下元之火不能蒸騰津液,津液不得上承,口腔不得滋養所致,基于此種想法再對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進行治療,感覺效果明顯好于以前,但治療時間還是較長。后來考慮到之所以反復發作,還是因為有濕熱之邪久羈不去所致。于是在培補下元,溫補脾腎的基礎上,增加黃柏一味清熱祛濕,效果非常好,且反復發作的幾率明顯減少。
其次說“慢性結腸炎”的治療。早期的結腸炎多認為是濕熱瘀滯所致,治療多采取清熱利濕的方法,而結腸炎反復發作轉為慢性時,多認為是因過用寒涼,損傷脾腎,脾腎陽虛收澀、開闔失調,以致泄瀉無度。治療多溫脾補腎,收澀止瀉,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很難使結腸炎徹底治愈不反復發作。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反復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為結腸炎的反復發作是因在結腸炎的早期未能將腸內的濕熱之邪徹底清除。于是在溫補脾腎之時另外配伍了秦皮、葛根、黃連,用于清除腸道濕熱之邪,有時甚至用以為君。在扶正之時不忘祛邪,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如果僅以此為例就說有病必須祛邪,也未免有些以偏賅全之嫌,但我們至少應當知道治病常須祛邪。筆者在臨床常不忘此言,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時常加入一些祛邪之品,感覺療效明顯優于以前。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