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膏濁病第 3 頁
臟絡受損是膏濁病最終轉歸
膏,即體脂,濁,包括糖濁、脂濁、尿酸濁等。膏脂充溢,聚于腹部,形成腹型肥胖;堆積臟腑,形成脂肪肝、脂肪腸等;糖濁、脂濁、尿酸濁等聚積血脈,隨血脈循行,形成血糖異常、血脂異常、血流變異常、高尿酸血癥等。中土壅滯,影響肝木疏泄,易致土壅木郁,形成血壓異常。土壅日久,易化生內熱,以糖濁為主,波及肝胃者,可歸屬脾癉,最終可發展至消渴;以脂濁為主,清濁不分者,可發展為高血脂、高凝血癥、高黏血癥等;土壅木郁,熱及肝膽者,可發展為代謝性高血壓。此時,膏濁病主要表現為多代謝紊亂,若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則損害臟腑、脈絡和絡脈,導致臟絡受損。
濁性黏滯,入于血脈,與血相裹,易沉積或留滯,如《靈樞·陰陽清濁》曰:“濁者其氣澀”,致血行不暢,血脈不利,形成淤滯狀態;“血不利則為水”,痰濕由生,即《證因脈治·痰癥論》謂“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景岳全書》亦言“氣血濁逆,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變為痰”。痰濁阻絡,血行澀滯,日久則變生瘀血。而痰濕瘀等病理產物可積于體內,損傷臟腑,亦可隨血脈流行,阻塞血行,損害絡脈、脈絡。若濕濁留戀,下注關節,則生痛風;尿酸濕濁,損傷腎臟,則成痛風腎,若痰瘀濁毒血阻于心脈,則發為胸痹,可見胸痛胸悶,甚可見手足青至節之真心痛;若入于神明之府,蒙蔽腦竅,腦脈受損,則成中風,神昏,偏枯;若損傷下肢血脈,形成動脈硬化,則肢體麻木疼痛,顏色紫暗,或見肢腫而重;濕濁瘀血毒邪,損傷腎絡,腎失開闔,可見水腫,蛋白尿等變證;瘀損目絡,輕者目視昏花,重則目視不明。故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可致變證百生,而臟絡受損為膏濁病的最終結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