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藥就要遵循中醫思維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院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一條主要是講太陽病表證的治療一誤再誤,不僅病證不愈,而且病情發生了復雜的變化,病邪或自表入里,或由陽入陰,或損及臟腑,桂枝證已經不存在了,就不可再用桂枝湯來解表了。
這里提出一個“壞病”的概念。何謂壞病?“壞病者,即變證也”(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壞病,就是指因誤治而致病情惡化,證候復雜,變化多端,難以用六經證候稱其名的“變證”。
在《傷寒論》中,論述誤治而致壞病的條文約有77條,其中僅太陽病篇就有66條之多。由此可見,張仲景對于因醫術低劣,辨證不明,違背治療原則而造成誤治的變證,也就是壞病,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論述,以此反復告誡我們,醫術不精,醫理不明,誤治而成壞病,會貽禍無窮。
但是,現在不少醫生一見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癥狀,不辨陰陽寒熱虛實,一律給予清開靈,或熱毒寧,或痰熱清,或穿琥寧,或雙黃連等針劑靜脈點滴,或口服板藍根制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銀黃口服液等等,并常聯用各類抗生素。體溫稍高一點兒,就再加上地塞米松,或強的松等,這么治療之后,患者往往是大汗淋漓,渾身困乏,或煩躁不眠,或咳嗽加重等,熱雖退了,正氣也損傷了,特別是對于體質虛弱且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或體虛的小兒,會使他們的體質更虛,或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治成壞病。
所以,臨床治療疾病謹遵《傷寒論》的理法來明辨六經陰陽寒熱虛實,切實做到方證相應。對于中成藥的應用,要明白不論是針劑還是口服劑,雖然是由中藥經提煉而制成了現代制劑,但其性能并沒有改變,仍然屬于中藥,中藥的四氣五味性能不變,應用時必須遵循中醫的辨證思維來施治,而不能以西醫的所謂抗菌消炎、抗病毒的思路來應用,也不能一看說明書上能治療某某病,就不辨寒熱虛實而盲目使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