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幼波學術3特點第 3 頁
2.從病機上講,氣血周流全身,在體內無所不在,無處不到,發生疾病與氣血則不無關系。《醫林改錯》就曾明確指出:“治病之要訣,在于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若血瘀,有血瘀之癥可查。”明確提出了氣血病機在疾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及氣血辨證的基本原則。
3.從治療上講,人以氣血為本。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治病必求于本。《扁鵲心書》有“脾為五臟之母”,就是強調了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無論何邪所侵,何臟所損,病久必困脾傷胃,《醫林繩墨》有:“脾胃一虛,則臟腑無所稟受,百脈無所交通,氣血無所榮養,而為諸病。”進一步說明氣血與脾胃的密切關系。由于脾與胃互為表里,共居中焦,有經絡相互絡屬,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主運化,一主受納,各以不同的功能互相配合。所以健脾和胃,助其化源,也是關幼波治療的一大特色。
對于外感熱病,尤其初期能否用滋陰的藥物?關幼波通過多年的反復思索并在臨床中不斷探求,提出了“內里無伏熱,不易受外感”的看法。所以治療必須表里雙解,在辛涼透表之中加入養陰之生地、元參、天冬、炒知柏、蘆根等。由于熱在表屬氣分,熱入里屬血分,氣血相關,治氣不忘治血,故在滋陰透表法中還常用涼血活血之赤芍、丹皮、茅根、草河車等。
再如黃疸的發生,關幼波突破“濕熱為患”的認識,發展為濕熱(或寒濕)瘀阻血分,致膽汁不能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膚,所以提出“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的觀點。治療癲狂病,關幼波在強調調整臟腑功能兼以化痰的基礎上,必合調理氣血之品以治本。不少出血證是“發病于氣而受病于血”,所以,活血必先治氣。屬于氣不攝血用升麻葛根升提固攝;屬于氣郁化火,氣血逆亂,常宗繆仲淳“應降氣而不降火”。治療氣虛證時,在補氣的同時,配合應用白芍、當歸、生地養血活血等藥,既可防止補氣藥溫燥傷及陰血;又因血為氣之母,能載氣,補血以生氣。當然,治療時氣病當治氣,血病當治血,此為治療原則,不可混淆。在調氣血時,注意藥物作用的全面性,如行氣時升降同用,如理肺氣,麻黃配蘇子,使氣機上下暢通;活血時,左右上下兼顧,常以澤蘭統左右肝脾之血,合用藕節行上下通行之血,使全身之血暢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